内容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中游地区卷)(精)》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与
特征
一、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二、土壤植被的历史变迁
三、水系的变迁
四、自然地理的特征
第二节 行政建制沿革与人口变迁
一、行政建制沿革
二、人口的变迁
第三节 饮食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萌芽期
二、饮食文化的开拓期
三、饮食文化的积累期
四、饮食文化的成长期
五、饮食文化的成熟期
六、饮食文化的繁荣期
七、饮食文化的变革期
第二章 史前时期饮食文明之滥觞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饮食生活
一、旧石器早期人类的饮食生活
二、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的饮食生活
三、原始烹饪技术的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饮食生活
一、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作物
二、从狩猎到人工饲养牲畜
三、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楚地饮食初现风韵
第一节 食物构成与农业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与农耕技术的进步
二、《楚辞》《诗经》等典籍中的楚地饮食
第二节 饮食器具的突破性进展
一、楚风浓郁的精美青铜饮食器具
二、艳丽华美的楚国漆制饮食器具
第三节 食物加工、制作技术的进步与楚地贵族
饮食
一、楚人常用的调味料与“五味调和”的理念
二、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和油烹法的诞生
三、古代“冰箱”及早期的食品保藏法
四、《楚辞》“二招”中的楚国贵族饮食
第四节 楚国的饮食风俗
一、楚人的饮食礼仪
二、楚人的饮食嗜好
三、楚人的祭祀饮食习俗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饮食的
形成
第一节 北人南迁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及经济发展
第二节 从汉墓出土看食品原料之丰富
一、马王堆汉墓中的长沙地区食品
二、云梦睡虎地、凤凰山汉墓中的江汉地区
食品
三、诗文、典籍中的荆楚名肴美馔
第三节 餐饮器具的新变化
一、盛极一时的荆楚漆制饮食器具
二、荆楚陶瓷饮食器具川
第四节 食物加工器具与烹饪技艺的进步
一、旋转磨的使用与炊、灶具的改进
二、烹饪技艺的新发展
第五节 荆楚饮食风尚与食疗养生理论的初步
形成
一、荆楚日常饮食风俗
二、荆楚岁时节 令食俗
三、食疗养生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五章 隋唐宋元时期的茶文化及士大夫文化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与农副产品的加工
一、土地垦殖与农具的改进
二、粮食品种的优化与产量的增加
三、果蔬、水产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名茶辈出产量巨大
二、茶在饮食生活中的地位
三、“茶圣”陆羽与《茶经》
第三节 土大夫与江南“义门”大户的饮食生活
一、文人辈出与士大夫饮食文化的兴起
二、士大夫饮食文化的特点
三、江南“义门”大家族的饮食生活
第六章 明至清中叶“天下粮仓”的形成与传统
食俗的确立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农副业生产的辉煌
时期
一、“湖广熟,天下足”
二、品类繁多的农副产品
第二节 外来作物的引进对居民饮食的
影响
一、甘薯、玉米引进后成为主粮
二、长江中游各地区食物结构的变化
三、辣椒传入对饮食生活的影响
四、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食疗养生思想
第三节 长
摘要与插图
明清时期的五百多年间,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1.粮食生产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明末至清中叶,长江中游地区的粮食生产在全国所占的地位已经十分突出,“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2.甘薯、玉米等作物的引进对本地区的食物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甘薯、玉米及马铃薯的推广,打破了长江中游地区居民的传统食物结构。从总体上讲,除水稻仍占主导地位,鄂北部分地区仍以麦粮为主外,杂粮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甘薯、玉米所占比重大增,传统杂粮比重下降。
3.传统饮食风俗成形
长江中游地区传统饮食风俗在春秋战国时期既已萌生了具有地方的楚地食风,到了南北朝时期既已初具雏形,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至清末基本成形。
4.饮食风味基本定型与食疗养生理论成熟
明末清初辣椒的引入,促使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以鲜、辣、酸为显著特点的饮食风味特征。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吃辣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湖南甚至因为盛行吃辣椒的缘故,“湘妹子”也因此多了一个“辣妹子”的别称。辣椒的引进和传播,对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辣椒增强了湘菜、鄂菜、赣菜的表现力,是使湘菜更具个性,增加菜品的冲击力和霸气,为湘菜赋予了灵魂。明代湖广(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历的医药经典著作,书中对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作了全面介绍,对本地区及我国食疗与饮食保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本地历早就有的食疗食养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