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
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本书以长江下游地区历史发展为线索,较为全面地叙述了该地区从远古时代到现当代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提炼和总结了长江下游地区各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发展特点,介绍了该地区名的地方菜淮扬菜的发展过程,揭露了该地区的饮食文化内涵。
目录
第一章 概 述 /1
第一节 区域地理及人口构成 /2
第二节 历史沿革 /4
第三节 饮食文化 /16
一、“饭稻羹鱼”的膳食结构 /16
二、消闲雅逸的茶酒文化 /17
三、精细柔和的饮食风格 /19
四、异彩纷呈的食器食具 /19
第二章 河姆渡的原始曙光 /2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 /24
一、火的发现、发明与熟食的开始 /25
二、三种重要的烤食方法 /26
三、食物及捕食活动 /27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 /30
一、河姆渡饮食文化 /30
二、马家浜饮食文化 /38
三、龙虬庄饮食文化 /39
四、良渚饮食文化 /42
第三章 夏商周吴越春秋 /45
第一节 江河饮食文化开始交流 /46
第二节 饮食原料和烹饪技术 /48
一、食物原料 /48
二、饮食器具 /51
三、烹饪技术 /54
四、《楚辞》中的吴地饮食风貌 /56
第三节 食礼制度的形成及其文化气质 /58
一、食礼的形成 /58
二、食礼制度的文化内涵 /60
第四节 范蠡、计然的饮食思想 /62
一、范蠡的饮食思想 /62
二、计然的饮食思想 /63
第四章 秦汉江淮 /65
第一节 长江下游地区饮食结构 /67
一、主粮品种 /67
二、副食种类 /69
三、酒及其他饮料 /70
第二节 枚乘《七发》与淮扬菜之滥觞 /71
第三节 豆腐的发明 /73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思想 /77
一、《淮南子》中的饮食文化思想 /77
二、《论衡》中的饮食文化思想 /81
第五章 六朝金粉 /85
第一节 “北人南迁”对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 /86
一、南北农作物种植的交流与推广 /87
二、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和炊具餐具的创新 /89
三、烹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90
四、饮食风尚的变化 /92
第二节 上层社会的饮食文化生活 /93
一、皇室贵族奢华的饮食生活 /93
二、九品中正制导致社会的腐化 /95
三、名士清谈和茶酒文化 /96
四、佛教道教的饮食养生思想 /100
第三节 六朝的文学作品和食事文献 /102
一、三部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102
二、食经和食事文献 /107
第六章 隋唐盛世 /109
第一节 隋朝的历史性开创 /111
一、大运河与南北交流 /111
二、科举之制与习文之风 /112
三、酒政与食事文献 /113
四、隋炀帝与扬州美食 /114
第二节 盛唐气象 /115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 /115
二、精美的越窑青瓷 /116
三、城市的繁荣与地主新贵的产生 /118
四、江南文人诗文中的饮食生活 /120
第三节 酒茶兴盛 /124
一、酒事 /124
二、茶风 /126
第四节 饮食文化交流 /130
一、日本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30
二、唐代盛行的“胡风” /131
第五节 五代十国 /132
一、长江流域相对稳定 /132
二、吴国、南唐与钱氏吴越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 /133
三、日趋“精细”的饮食风格 /134
第七章 宋元江南“天
摘要与插图
鱼稻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本的特征,“饭稻羹鱼”可以说是这一地区亘古不变的膳食结构。合理的膳食结构,使当地人民得以繁衍生息。鱼稻文化的形成,先取决于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长江下游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中的一级,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在南北丘陵山地之间,则有东西横贯的平原地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其气候属亚热带,具有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介于20℃~40℃之间,无霜期多在8个月以上。这种气候条件,极宜于稻作经济的生成与发展。加之这里襟江带湖,东临大海,又给渔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构成该地区“饭稻羹鱼”的物质基础。早在石器时代,稻米就是这里先民的主食。河姆渡遗址的第4层,炭化稻谷堆积厚度就达到了70~80厘米,而且已经有籼稻和粳稻两个品种。此后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都有类似的考古发现。夏代,长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可能已向北扩散,甚至传入中原。商周秦汉以后,稻作文化已大量见诸文字材料之中。日本学者经研究表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的稻作文化源自中国。“饭稻羹鱼”的“鱼”,实乃泛指一切水生动物,从现有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长江下游地区有多处贝丘遗址,说明这里的先民以蚌蛤螺贝为食,并且以贝壳原料制作工具和装饰品,继而进入捕捞鱼虾蟹鳖的阶段。这种现象在河姆渡甚至早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到了夏商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已有相当完善的养鱼技术,越国名臣范蠡便是于史有据的养鱼专家。不仅如此,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都已有海洋渔业的记录。
长江下游地区具有风格的饮食文化当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地“饭稻羹鱼”的饮食习俗融合了由中原南下的饮食精粹。例如,北方的粮食作物大量向江南引种,但只有小麦得到普及,因为精米白面符合江南人的饮食习惯。这其间文人的取向起了一定的作用。长江下游精细柔和的饮食风格经历了盛唐的经济繁荣,在宋室南迁以后,长江下游地区的饮食文化达到了历史的新高,追求精细成为风尚。
长江下游地区的菜肴、面点,在形态上追求精巧、在功上讲究精细、在分量上注意小少,以不使食者生厌;在火候上重视控制温度,喜用炖煨焖煮等文火缓慢致熟的方法,追求滋味鲜美和便于咀嚼;在调味技术上讲究多种调味料搭配使用,追求柔和而不尚浓烈。这些和风格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