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茶禅心月:茶道新诠及其开拓》从“茶艺”与“茶道”、养生与性灵、儒释道文化背景等方面来探讨“禅茶”的本质以及精神内涵,还原了禅茶的真相,开拓了金刚茶禅与道茶的新领域。
目录
自序:开拓茶禅传统,实践当代茶道
001 ?茶禅新裁:茶道观念之诠释与创新
029 ?如何做到茶禅一味:茶禅公案的新诠释
049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释道的茶文化与茶道四境
070 ?寒山东坡同一色:唐宋天台诗歌中的茶禅
091 ?茶禅密行:天台茶禅与台密对日本茶禅的影响
117 ?一衣带水吃茶去:中日的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
130 ?韩国茶禅:九山义天同华风
148 ?元代石屋清珙禅师的禅法、茶禅与韩国太古宗
161 ?重探亚洲茶禅真源
171 ?天竺山中品茶禅:杭州茶禅古今一味
178 ?宋茶遗法:茶禅中的点茶三昧与供佛茶仪
193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茶禅与止观禅修
204 ?茶禅心月:茶禅公案与茶禅诗文的资料论
286 ?附录一:武当道茶的传承与开创:李晓梅茶道书序
288 ?附录二:武当道茶表演/李晓梅
289 ?附录三:水月茶禅:无事三姐妹吴晓慧、吴晓贞、吴晓柔的茶禅行茶
290 ?附录四:茶禅行法诠义大纲
293 ?附录五:茶禅行法方案
摘要与插图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释道的茶文化与茶道四境导论
唐代儒释道三家文化蓬勃发展,也为茶道的创立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文先阐述茶道与儒道二家思想的关系,以厘清茶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所能运用的文化资源与可能发展方向(第一节、第二节)。然后阐述笔者茶道四境,也就是情境、意境、道境、愿境的四个方面的有机构成,阐明笔者全面发展茶道的构想。复次,讨论茶道与笔者所申论的意境美学的关系(第三节)。,阐明笔者对于茶道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的看法(第四节)。
在茶所涉及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此文着重于儒茶与道茶二者,涉及佛茶则只是简略述之。笔者另文则专门探讨茶禅,探讨茶与佛教的关系,尤其是对于茶禅公案的整理,凡此请读者另外参见笔者相关文章。
茶的栽种、制作、品饮都与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道茶之论题历来被阐发得太少,被普遍地忽略了。因此,笔所着眼于此而有所发挥,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好的道茶研究。
笔者在禅的意境与儒的情境之外,重视茶的道境,合“意与情”为道境,如此对于茶的“道境”有加以突出之意。然而,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宋代以后本来就是互相融通,儒释道的茶文化更是如此。希望读者也能善会其意,不必拘于文字表面与理论系统的分别相,而能融会贯通。
一、道家与茶
儒教茶重礼法,重现实,以茶正纲常,行教化,以德性为境。道教茶重养生,重无为冲虚,以道法自然为境。佛教茶重戒律,重清安,以禅慧与心悟为境。 本节阐明道家与茶之关系,下一节则讨论儒家茶。
在茶道示意图之中,说明了“茶境”的四方面。其中的第三个方面:意境—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就是道茶传统的当代诠释与创作。
1.茶与道家养生、丹道
传说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般认为荼就是茶的古字,所以,茶是以药品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之中的。中国第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记载茶的药性为“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益思”、“少卧”、“轻身”、“明目”都是养生学的重要指标。《陶弘景新录》认为茶可以“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古仙人)服食之”,所以茶具药性,尤为古代修炼神仙学的人所喜爱。服食派为道家养生术的一种,以服食丹药为要,其内容为金石与草木两大类,炼治这些丹药就是所谓的“外丹”,茶也属于草木服食丹药之类。例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称金石类为大药,草木类为小药:“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 ,“九丹金液,仙主,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将服小药以延性命”。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称“诸药为各病之方,茶为万病之药”,生动总结了茶的养生治病功能。
郭璞《尔雅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茶、茗、荈、苦茶都是今天所说的茶的不同的名称。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轻换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陶弘景为丹道大家,也是道家养生学的祖师,苦茶为蜀茶之名称。他总结说到蜀茶可以轻身,洗涤骨髓,丹丘子、青山君等仙家家饮用之。
隋唐时代的长生术不仅仅是金丹,还有以草木类养生。早在晋代,杰出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就称金石类为“大药”,草木类为“小药”,他说:
九丹金液,仙主,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将服小药以延年命。
茶被列入小药倍受重视。葛洪推崇金丹术,但亦肯定口服草药亦可延年益寿。隋唐以后炼制金丹外丹术渐让位于内丹术,也就是炼化身内的精气神,而服食草木外丹的则进一步与中医、及民间疗法相结合,形成至今广受人奉行的食疗、食补等的养生法,茶为其中之佼佼者。五代的毛文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