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德行》是作者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合集。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将那个时代的中国观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是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颇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及社会地位。
本书以西方文明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从中发现、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内容具体、细致、生动,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死要面子
节俭
辛勤努力
处处守礼
浪费时间
漠视标准
说不明白
委婉的表达方式
柔中带刚
思维混乱
神经麻木
轻蔑外族
缺乏公德心
因循守旧
随遇而安
生命力旺盛
忍耐
知足
孝心
仁德
缺乏同情心
争强好胜
有责任心及遵纪守法
互相猜疑
缺乏诚信
多神论及无神论
现实与需求
同一性与多样性
裙带关系
喜欢吃
爱名利
容易轻信
性格温和
不敢得罪人
寄生性
不注重基础
不懂保存遗迹
注重中介
缺少利他思想??
摘要与插图
说不明白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只要学到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程度,就会发现中国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容易误解别人。一个外国人在说汉语时,如果不能被人理解,那他就会觉得痛苦和惊讶。接下来,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而且一学就是好几年,这之后他才能拥有与公众接触的信心,进而与别人探讨那些复杂的话题。如果对方从未接触过外国人,那么他在用汉语与对方交谈时会觉得痛苦。因为,对方明显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懂他的话。在他说话的时候,对方根本不注意也不愿意注意他在说什么,只会用“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这句话来打断他。说这话的时候,对方满脸都是优越感和笑容,好像他只是一位试图好好说话的聋哑人。除此之外,对方好像还在说:“你的话有谁能够听懂呢?你无法生来就会说汉语,虽然有些不幸,但也怪不得你。不过,你还是要接受这一现实,不要再用我们听不懂的话来难为我们了。”遇到这种情况,他再也无法平心静气了,就气愤地说:“你听得懂我现在说的话吗?”对方回答:“不,我听不懂。”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国人即便听清了外国人所说的汉语,却因为没有注意某些细节而无法弄清楚外国人的意思。就拿“在中国的外国人”这个词来说吧,如果有“在这一条件下”“有条件的”“基于这种理解”等大量词语的支持,它能表示许多义项。
可是,这些词语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多余的,而不像外国人那样认为它们很有必要用。
另外,外国人习惯了使用并重视时态,可是中国人却不一样。
中国人意的问题是防止在钱方面产生纠纷。
在中国人看来,掏钱买东西对外国人来说就像军需物资一样不可少,甚至是外国人的主要职责。这种情形,可以用一句将来完成时来概括:“你将在干完活之后拿到钱。”可是,汉语里不存在任何时态,又哪儿来将来完成时呢?中国人说起话来很简单,那就是“干活,拿钱”。他们心里只有钱,而没有时态这个概念。所以,外国人一旦请中国人帮忙做事,中国人就希望立刻拿到钱,好去填饱肚子。言外之意,好像是他们只有帮外国人做事才会有饭吃。所以,我们有必要反复提醒大家,在中国做生意时,一定不要在钱方面产生纠纷。把钱给谁、给多少、给的是银锭子还是铜钱等一般不易说明的细节,都要说得一清二楚。如果给的是银锭子,还要说明成色和重量;如果给的是铜钱,还要说明每串铜钱是由多少个铜钱串成的。在与建筑商、经销商或船主签合约时,必须事先把对方的职责、双方要履行的条款等都说得明确而又具体。不然的话,事情会麻烦。
在中国,人们对“自作自受”已经习以为常。一个外国人要去某地,就雇了一位中国车夫,可是后来对方却拒绝,像事先说好的那样把雇主送到目的地。这时的车夫,就像他那匹骡子一样固执。那匹骡子正舒服地躺在泥泞的道路上歇息,任凭车夫怎么用力拿鞭子抽打它,它也不愿意起来。,车夫累得精疲力竭,骡子依然没有起来,好像车夫刚才鞭打它只是在给它挠痒。这一幕让我们想起了英国批评家德·昆西对中国人的评价——像骡子一样固执。这一评价真是尖刻啊!实际上,中国人并不像骡子,因为骡子会一直固执到底,可是车夫则不然。
一路上,车夫公然反抗雇主。雇主警告他说,如果他再不听话,那就别想得到买酒钱。车夫并没有把雇主的警告放在心上,还说他根本看不上那些钱,可是到了目的地,他却拜倒在地,恳求雇主给他钱。所以,旅行者在雇用车夫或船夫时,要慎重地立个字据,免得将来有什么麻烦。
中国人在处世方面很谨慎,这一点有“有言在先”这句名言为证。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即便你用心立了字据,将来还是有可能产生纠纷。在发生这种情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