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福尔摩斯为什么能成为传奇?没有天才的智慧,硬汉侦探的魅力又在哪里?遥远陌生、高深浩繁的一桩历史悬案,如何在埃科笔下变成推理奇书?宫部美雪又怎样让你在了解真相后,继续享受解谜的乐趣?
杨照甄选推理小说经典,以独树一帜的见解、简明晓畅的文字,提供了一把打开推理之门的钥匙。杨照通过对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翁贝托·埃科、宫部美雪四位推理小说名家及其代表作的深入解读,读者从大道与曲径,进入迷人复杂的推理世界。
尸体、密室、线索、标记……推理的世界复杂玄秘,真相幽微。杨照带你穿过重重雾瘴,如神探般,找出一条窥其堂奥的捷径——推理之门,由此进入。
目录
序 一同贴近侦探推理
第一讲 引发好奇的起点——柯南·道尔
第二讲 硬汉之所以成为英雄——雷蒙德·钱德勒
第三讲 突破侦探推理的窘境——翁贝托·埃科
第四讲 不只是推理小说——宫部美雪
摘要与插图
的叙事模式华生,这是柯南道尔另外一个重大的突破与贡献。他创造了小说—不只是推理小说史—一个特殊的叙事模式。选择让主角身边一个没那么重要的人,来诉说这些故事。
到柯南 道尔那个时代,遍的小说叙事,是客观的全知观点。一个像上帝一般对小说里那个世界无所不知的人,把事情讲给你听。告诉你现在有五十个人在听杨照讲课,教室长什么样子,灯光如何,上课前发生了两个学员为了抢座位引起冲突的事。必要时,还可以告诉你,杨照上课讲到全知观点,但其中一个学员没听进去,他因为刚刚的冲突仍然余怒未消,脑中反复想象着自己如何把对方骂个狗血淋头;还有一个学员正在算计着,依照现在的情况,到底还需要多久才能存够钱到伦敦去。
也就是说,只要是需要知道的,叙事者都知道、都可以知道,只不过看他要不要告诉我们。但全知观点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客观描述不容易创造读者的认同与投入,那里面没有明确的感受者、感官代表。一下子进入这个人的想法,一下子进入那个人的想法,也无助于读者取得单纯的、强烈的感受。
因而,相对于这种全知观点,而有了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读者随着一个人,用他的眼光,用他的感觉,来认知、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来到这个讲堂里,发现每个来上课的人都怪怪的,老师怪怪的,好像每句话都影射着某种弦外之音;同学怪怪的,好像每个人心中都另有计划,又经常彼此交换或恶意或共谋的眼光。我们知道的,不再是客观的现象,而是伴随着强烈主观解读,带有情绪的描述,受到那情绪的强烈感染。
不过第一人称也有其限制。其中一个限制是:第一人称很不适合用在异常的人物角色上,如果那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经验、想法及感受,距离一般读者很远,那么读者就很容易产生“怀疑的抗拒”,心里浮上“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怀疑。一旦怀疑出现,本来要有的认同效果就消失了。
柯南 道尔很精巧地发明了一种介于全知与第一人称之间,介于客观与主观之间的新鲜叙事手法。小说里的每一句话、记录的每一件事,都是经由华生的观点,掺杂了他的主观判断、他的强烈好恶,以他的情绪带领着、感染着读者。我们跟随华生一起去体验,而不只是知道福尔摩斯探案及冒险的历程。
华生接近我们,和我们一样平凡,他至少不像福尔摩斯那么非凡。我们可以轻易认同华生,而且体会、自然吸收华生对于福尔摩斯的看法。我们很难直接认同福尔摩斯,柯南 道尔也不这样要求我们,他选了华生作为中介,让我们认同华生,再间接认同福尔摩斯,如此就简单多了,也就减少了我们心中“怀疑的抗拒”发生的几率。
旁观的戏剧性
一桩命案发生了,现场留下的证物,是一副眼镜。警察将这副眼镜拿给福尔摩斯看,一会儿,福尔摩斯交给警察一张纸条,说:“你们可以公告寻找这样一个人。”纸条上写着:“悬赏:一位穿着优雅、打扮淑女的女性,她的鼻梁较宽,两眼间距离较窄,额头上有颇深的皱纹,看人时会有一种偷窥似的神情,她的肩膀圆圆的,而且她在过去几个月内至少到过眼科诊所两次。”福尔摩斯跟警察交代,反正伦敦总共就那么几家眼科诊所,一家一家去问,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符合描述的人了。
如何从一副眼镜上获得这些资讯?怎么会连她长什么样子、看人的方式都知道?真的都是从这一副眼镜上面查知的吗?要是小说纯粹用福尔摩斯的观点写,那就会从他拿到这副眼镜进行检查开始,一件一件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推论的。我们还是会知道福尔摩斯的方法,但其过程就失去了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