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纪念版。 热门美剧《行尸走肉》导演作品。 由悬疑大师斯蒂芬·金作品改编,奥斯卡剧本奖获奖作品。 一场看似无懈可击的谋杀审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高墙抗争,一曲动人心魄的越狱传奇……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杜弗雷在地狱般的肖申克监狱,凭借理性与希望,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救赎之路,救人救己,穿越层层苦难,逃出监狱……这一个斯蒂芬·金的故事,经达拉邦特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动人心的作品,曾获奥斯卡影片、剧本、男主角等七项大奖提名。 翻开这本书,除了重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感动,重温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还会有很多新的收获:情节逆转——在剧本里,原来竟有那么多情节是与电影不一样;导演解密——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通过对逐个镜头的详细解析,解密了《肖申克的救赎》是如何从剧本变成一部经典大片的;拍摄故事——影片当中的穿帮镜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拍摄花絮也是身为“肖申克迷”不得不知的秘密…… 这不仅仅是经典剧本,更是心灵读本。
摘要与插图
通往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从未在中国大陆公映,却是许多影迷心中的电影“圣经”。“肖申克”因此成为专有名词。可正如莎士比亚的名句: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肖申克让我们着迷,因为它关乎善恶、关乎自由、关乎心灵、关乎美好。永恒的主题常流于俗套,然而肖申克带给我们惊喜、感动、震撼、启迪抑或释然:可以看山是山,也可以看山不是山,更可以看山还是山,任君选择。但在一个法制严明的国度,一个善良的人却含冤入狱,被判终身监禁,他还能有选择吗?安迪的遭遇令人唏嘘愤怒。此处人类处境的荒谬,虽不及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也相差不远。然而安迪的答案是肯定的:有选择。自我救赎,那是的道路。 高墙之内的社会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狱卒和囚犯。这里也有法律,但法律只为坏人而设。至于好人,是的,好人还需要遵守法律吗?这个社会相信两种东西:一是纪律,二是《圣经》。纪律背在坏人身上,《圣经》含在好人嘴里。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可他们也在彼此侮辱和损害着;这个社会有贪污,有贿赂,有迫害,有谋杀,却几乎没有诗歌、音乐、清风和酒;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早已放弃梦想,也不再怀有希望,生命于他们而言,已经失却意义,唯有单的两个字:活着。像猪狗和蝼蚁一样活着,不挣扎也不反抗,给什么就拿什么,喂什么就吃什么。垂死之际回望平生,他们或许会感慨:这样的一生,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当初为点什么拼了呢。这其中的“为点什么”,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意义”。这也是肖申克告诉我们的:关于真正的生活。有梦想、有希望、有尊严的生活,有诗歌、音乐、清风和酒的生活。假如这些统统没有,其实活与不活有何不同?正如安迪的名言:要么积极生存,要么赶紧去死。 在肖申克监狱,真正无辜的囚犯只有一个,那只叫杰克的乌鸦。它在电影中只出现过几次。短短几秒,写完了它的一生。可是我们应该记得:它入狱并非因为犯罪,它只是受了伤。在电影剧本的后半部分,它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可它还是要飞回来,在黑暗的角落里栖息苟活,然后无声无息地死去,无声无息地烂掉,任成群的蚂蚁爬过它的身体。 对肖申克的居民来说,这故事并不动人,更不值得悲伤,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将这样度过一生。老布鲁克斯挨过漫长的刑期,在苍苍暮年重获自由,终于发现,原来自由并不美好,相反,它令人厌恶。与肖申克相比,这世界太喧嚣也太孤寂,太杂乱、太没有规矩,他形单影只,深深恐惧,只能选择自杀。瑞德差点也步他后尘。电影中删掉了这一段:瑞德获释之后,在一家超市打杂,他时常为这个宽广的世界心慌。有一天他正在工作,孩子在跳,大人在叫,世界突然旋转起来,他惊慌失措,急匆匆地冲进厕所。这世界太大了,而他只需要一个狭小空间。他冲进厕所隔间,抬起脚,撑开双手,摸着身边的墙,终于找到了被囚禁的感觉,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幸福与安全。肖申克的居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他们的祖国。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安迪没有越狱,这必然也是他的结局。 然而安迪天生与众不同,他是肖申克一个自由人—那只关不住的鸟。禁锢之地生长希望,苦难之处生长梦想,安迪坚信“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他自始至终都选择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与三姐妹抗争,为狱友争取工作福利,扩建图书馆,在狱中开办识字班……这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依然是个自由人,一个拥有自由心灵的人。他渴望站着生活,而不是匍匐在狱卒脚下,更不是成为他们的帮凶。影片中有一段话广为人知:“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学会适应它,过了足够久以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