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诗十九释》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学术著作《古诗十九释》,以及《诗言志辨》的部分章节。在《古诗十九释》中,朱自清以现代人的学术眼光和审美情趣重新阐释《古诗十九》,既对诗歌故实进行注解考证,又对诗歌意蕴进行鉴赏批评,形成了朱自清独有的诗歌阐释,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诗言志辨》则节选了诗言志、诗教、正变三章,重在研究诗论史的发展,是朱自清诗论研究中粹的部分。
目录
★古诗十九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诗言志辨》节选
诗言志
诗 教
正 变
★古诗十九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诗言志辨》节选
诗言志
诗 教
正 变
摘要与插图
古诗十九首释·九(节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十九首》里本诗和《涉江采芙蓉》一首各只八句,最短。而这一首直直落落的,又似乎最浅。可是陆时雍说得好:“《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镜》)这首诗才恰恰当得起那两句评语。试读陆机的拟作:“欢友兰时往,苕苕匿音徽。虞渊引绝景,四节逝若飞。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踯躅遵林渚,惠风入我怀。感物恋所欢,采此欲贻谁!”这首诗恰可以作本篇的注脚。陆机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先说所欢在兰花开时远离;次说四节飞逝,又过了一年;次说兰花又开了,所欢不回来;次说踯躅在兰花开处,感怀节物,思念所欢,采了花却不能赠给那远人。这里将兰花换成那“奇树”的花,也就是本篇的故事。可是本篇却只写出采花那一段儿,而将整个故事暗示在“所思”“路远莫致之”“别经时”等语句里。这便比较拟作经济。再说拟作将故事写成定型,自然不如让它在暗示里生长着的引人入胜。原作比拟作“语短”,可是比它“情长”。
孙矿说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同格,邵长蘅也说意同。这里“同格”“意同”只是一个意思。两首诗结构各别,意旨确是大同。陆机拟作的末语跟《涉江采芙蓉》第三语只差一“此”字,差不多是直抄,便可见出。但是《涉江采芙蓉》有行者望乡一层,本诗专叙居者采芳欲赠,轻重自然不一样。孙矿又说“盈怀袖”一句意新。本诗只从采芳着眼,便酝酿出这新意。采芳本为了祓除邪恶,见《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祓除邪恶,凭着花的香气。“馨香盈怀袖”见得奇树的花香气特盛,比平常的香花更为可贵,更宜于赠人。一面却因“路远莫致之”——
致,送达也—— 久久地痴痴地执花在手,任它香盈怀袖而无可奈何。《左传》声伯《楚歌》:“归乎,归乎!琼魂盈吾怀乎!”《诗·卫风》:“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本诗引用“盈怀”“远莫致之”两个成辞,也许还联想到各原辞的上一语:“馨香”句可能暗示着“归乎,归乎”的愿望,“路远”句更是暗示着“岂不尔思”的情味。断章取义,古所常有,与原义是各不相干的。诗到这里来了一个转语:“此物何足贡?”贡,献也,或作“贵”。奇树的花虽比平常的花更可贵,更宜于赠人,可是为人而采花,采了花而“路远莫致之”,又有什么用处!那么,可贵的也就不足贵了。泛称“此物”,正是不足贵的口气。“此物何足贵”,将攀条折荣,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一笔抹杀,是直直落落的失望。“此物何足贡”,便不同一些。此物虽可珍贵,但究竟是区区微物,何足献给你呢?没人送去就没人送去算了。也是失望,口气较婉转。总之,都是物轻人重的意思,朱筠说“非因物而始思其人”,一语破的。意中有人,眼看庭中奇树叶绿花繁,是一番无可奈何;幸而攀条折荣,可以自遣,可遗所思,而路远莫致,又是一番无可奈何。于是乎“但感别经时”。“别经时”从上六句见出:“别经时”原是一直感着的,盼望采花打个岔儿,却反添上一层失望。采花算什么呢?单只感着别经时,老只感着别经时,无可奈何的更无可奈何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呵!孙说“盈怀袖”一句下应以“别经时”,“视彼(《涉江采芙蓉》)较快,然冲味微减”。本诗原偏向明快,《涉江采芙蓉》却偏向深曲,各具一格,论定优劣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