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懂一点日本,懂一点美国》既是一本留学励志读物,又是一本深入介绍中美日文化差异、社会制度的读物。作者曾就读北京大学,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供职于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以其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以及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展现了一个80后青年在世界高等学府的奋斗经历,也体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事务的驳议、评论。
目录
图书
序言: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东西并蓄
自 序
上篇 从未名湖到查尔斯河——象牙塔中的修炼
引 文
一、当哈佛邂逅东亚
缘起中国石碑
“三驾马车”
东亚的热度——在哈佛听讲座
三十年之“怪现象”
“知华”的哈佛学派
二、书中亦有外交存——素描哈佛东亚人
结构失衡的留学生群体
华人学生的“亲美化”倾向
台湾篇:“和而不同”的两岸关系
日本篇:亲美派政客的“青训营”
用意深远的访问学者策略
三、三所学校、三个国家、三种文化
“讨论课”(seminar course)
美式“Talk”和日式“相谈”
中国学生为何不善提问?
Presentation艺术
“化”之日本篇——从排外到开放的尝试
“化”之美国篇——“多样化”理念
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服务功能
美国大学的“视频申请”与中国大学的“校长”
学生就业服务
The Game与“早庆战”
四、通往辉煌之路——哈佛的组织艺术
生财之道
校友会——人脉集散地
校友会的人情味
美国大学的贫富差距——应该捐款给哈佛吗?
从哈佛的校友捐赠看陈光标的“慈善”
五、朝花夕拾
哈佛大学校长写给普通学生的信
考前“裸奔节”
帐篷文化
办事效率不高的事务机构
中国学生体质的差距
美国的健身房文化
中篇 东瀛采风、西洋志略——社会文化观感记
引 文
六、走马观花——从东京到波士顿
中日韩三国哪国的留学生
为何海外中国游客缺乏公共意识?
Red Sox(红袜棒球队)
年度词汇的韵味
从价格标签看文化质感
七、未读千卷书,却行万里路
得克萨斯游记(一)——休闲的西部牛仔
得克萨斯游记(二)——何谓“保守”?何谓“自由”?
蹩脚的公共交通——美国人的“出行难”
铁路建设和美国人的“小政府”理念
租车行美国
手机与留学生活
八、东洋景,西洋镜
美国人的“使命感”和视野
美国人的“度假”和中国人的“旅游”
美国人的“Network”和中国人的“关系”
中国的乞丐和美国的流浪汉
孔子学院的扩张发展
中国博士“吻瘫”了谁?
九、从“黄祸”到亚裔
华人的“洋名癖”
人口普查和“公民意识”
海外中国城透视(一)——走向衰落的唐人街
海外中国城透视(二)——中国城的分化和变迁
中国城透视(三)——夹在中美之间的“中国城”
下篇 樱花林中、星条旗下——时政观察录
引 文
十、美日选举杂记
日本政治的死穴——魅力型统治缺失
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冷淡”
日本的“愤青”政党——幸福实现党
“政权交代”后民主党的前景和困境
美国的选举热情——低投票率的尴尬
美国的选举热情——生活中的政治参与
摘要与插图
“料亭”的起源所谓“料亭”,是传统的日本庭院式料理店,常常用于企业谈生意的招待、政要们密会等。一般来说,料亭只接待熟客,或有人介绍才得
以入内。这里的消费水平也非一般人承受得起,一顿饭下来,往往人均要花掉5万到10万日元。料亭尤其强调私密性,服务人员也经过严格的保密训练,不得透露客人的信息。因为这些缘故,“料亭”也就成了日本政官财三界的高层秘密集会讨论的地点。是在派别林立的日本政坛,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势力往往都有自己所钟爱的“料亭”作为本派活动的据点。不少重大的政治决策,说不定不是在永田町的国会议事堂和相官邸,而是在周边小巷中的“料亭”中做出的。
“料亭”之名始于江户时代大名诸侯开的料理店。明治时代,政府的官员们就习惯在酒馆、甚至妓院里谈论国事,为了不受他人的干扰,不少人还开设了政府人士集会议论的酒馆。慢慢地,料亭演变成了政治情报发布地和政要们的聚会商谈场所。流传到今天,日本男人喜欢下班后不回家,而是去酒馆喝酒。政客们同样也有这样的习惯,只不过那些政坛高层大佬们,往往携下属、追随者出了国会大厦就直奔料亭而去。当然,这种高消费场所的花销,政治家大多不会自己掏腰包,而是用正常的政治活动经费,说白了也就是“公款吃喝”。
“日本第一”的缩影
中国政治的中心在中南海,美国政治中心在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而日本政治的中心则是东京都内的永田町。不仅国会议事堂位于此,周边更是官厅林立,财界精英汇聚,类似三菱、野村证券这样的老牌日本公司,以及外资系的金融巨头们纷纷将总部设置于此。紧邻着永田町的两个地方——赤坂和银座,更是长年以来依靠着这些政客、官僚、财阀的旺盛消费能力,一举成为东京都内高消费的象征。在日本繁荣的“泡沫经济”时代,赤坂的酒店和银座的商场也成为那个时代“日本第一”的代名词。
日本的泡沫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破裂后,“日本第一”作古,常年来仰仗日本政官财三界的“吃喝”得以生存繁荣的赤坂料亭们也呈现衰退之势。据一份统计说,1960年东京都内的各种料亭总计超过1500家,而现在这些料亭都集中在了银座、赤坂、人形町等几个有限的地方,数量也只剩下了50家左右。在料亭中以表演为生的艺妓们,也从当年的1万人锐减到300人。2006年,赤坂一家的料亭“金龙”倒闭,曾经引
起轰动,当年的《每日新闻》曾发表文章:“金龙:YKK据点倒闭,料亭政治的一个时代”,即指当年被称作“YKK三组合”的相小泉纯一郎、当时的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自民党副总裁山崎拓频繁在此聚会,常引得大批记者在附近蹲守等待采访。
“夜间国会”
据说每到夜晚,在永田町附近不起眼的曲折小巷内,就能看到各种黑色的豪华轿车出现。政客们在国会冠冕堂皇、假模假式地开完“大会”,便匆匆下车钻进料亭中,准备开各种“内部会议”,料亭因此得名“夜间国会”。日本国内的几大媒体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更会派出不少政治新闻记者,常年“蹲守”在指定的几所料亭附近,观察某年某月某日,有哪些人参加了谁组织的集会,并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推断政治决策的走向。
政客们和“料亭”的逸事也经常见诸媒体报端。比如,日本共产党的党刊就曾爆料,说前相在当自民党干事长时,曾有一天吃了六家料亭的记录,当天吃饭共报销了将近80万日元。还有以出手大方而有名的自民党重要领导人龟井静香一年间去了名叫“外松”的料亭11次,共花了330万日元。
“传统文化”
既然“料亭政治”被涂上“传统文化”的色彩,便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