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我来说,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国,因为带有强烈的文化质疑,所见所闻便难以一言以蔽之,只好从几个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方面加事加议。在开始前,有几个文化观念上的认识态度,需要与读者事先沟通,以期用豁达的心态来完成我们之间的交流。我非学者,只能以俗说俗,只好从现实中的琐事着手,寻根刨底,由浅入深,从文化上寻找根源。既然初衷是学习借鉴,态度就得虔诚,可能对人家的长处就说的多一点,对自己的短处也可能说的多了一点。甚至言辞有时会很激烈。矫枉必须过正。我并非崇洋媚外,因为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这是文化态度的本真。
目录
忧杞人之忧
域外遐想
关于文化
关于宗教
关于生态环境
关于人文心态
关于仁爱
关于礼俗
关于财富
关于酒文化
关于发挥余热
关于反腐倡廉
我的父亲
摘要与插图
忧杞人之忧我是个幸运之人,工作期间,有过多次出国游历的机会。每次的游历,称之为学习也罢,称之为考察也罢,称之为交流也罢,过程几乎雷同,考察路线的安排几乎出自同一个组织者的手笔:当地华人开车接送,住廉价宾馆,去中国餐馆吃廉价中餐,然后便是去景点参观,听中国导游用中国文化讲解外国的名胜古迹、文学艺术,免费看人家的青山秀水。回国前的一站便是逛商场购物,买廉价的纪念品,打算回家后馈赠亲友。再吝啬的人也经不起导购的煽情,离开时总是嫌所带的皮箱小,抱怨工资低。国外行程几乎都安排得密不透风,每日回到宾馆后总是人困马乏,倒头便睡。好在导游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华人淘金者,翻译兼驾驶员,对国内情况的了解比我们还全面,甚至还多了些鲜为人知的高层机密,对国内流行的段子倒背如流,似乎巴不得有个在国人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每日登上车后,听他们海阔天空无所顾忌的高谈阔论,竟也不觉得苦燥乏味,无端平添了许多兴致,消除了许多疲惫。导游接待几乎都十分热情,指导购物更是行里手,唯恐你出手不大方,影响了国格人格。所以每每亲临,尽管身处域外,总有些“宾至如归”的感觉,只是对购买的东西是否货真价实心里很不太踏实。
记得第一次出国是到欧洲,看到那些毛茸茸的,身高马大、怪模怪样的洋人,心里总是惊悚!总觉得这些人咋看起来都很不顺眼,毛孔粗陋,皮肤粗糙,头发杂乱,五颜六色,鼻子不像鼻子,眼睛不像眼睛,衣着打扮随意任性,不伦不类。还有赌场,红灯区,街头路边的性宣传品……简直“不齿于人类”。这一切都令人怀疑这群人的进化是否到位?身上的野蛮是否褪尽?继而发出文化质疑,就是这样的人创造了西方文明?就是这样的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大门?使我们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温文尔雅、文明度极高的中国人就败在这等野蛮人的手中?文明与野蛮到底谁是谁非?
第一次出国学习,留给我烈的印象莫过于此。当然,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便是钢筋混凝土堆砌的高楼大厦,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墙体,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蚂蚁般蠕动的小汽车,宽阔毕直黑黝黝的高速公路……物质世界的发达几乎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于是很迷惑!也很迷惘!难道文明只有野蛮才能催生?为什么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在体现方式上竟有如此形态上的落差?如此的不相互共融?这就是西方文明么?这就是现代化?我固有的,或者说我期待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荣共生的价值体系在现实中产生了悖谬?难道这一切都出自上帝的偏爱之手?我在迷惘中不愿苟同,依然怀疑洋人身上的文明含量及价值观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乘兴而去,兴尽而返。回国后几顿美食,几场酣睡,调整完时差后,意识也随之恢复到以前。留在脑海中的景色渐渐褪去,但心里的精神淤塞却不能轻易化解,于是便从文化上寻找突破口,寻找文化归宿与灵感。文化的归宿是本能性的归宿,要说突破口或者灵感,除过那些沤在心里只有自己玩味的文化诘问以外,便是一堆经见过的奇文轶事,剩下的就是一堆被割裂了的互不关联的混乱概念。迷乱引发顿悟,接的质疑便是发问: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面对暂时的落后,难道就没自信吗?有必要成群结队出去学习吗?学什么?不至于落个邯郸学步吗?
当然,我的这种不入流的发问不是凭空而来,是有原因的。记得那年在瑞士苏黎世湖边,遇见了一位广州籍的华人老太太。老太太七十多岁了,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散步,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团中西藏林芝旅游局的毛局长是广州援助林芝的挂职干部,一口地道的广东话,很快与老太太谈的火热。老太太十多岁时来到瑞士,年轻时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