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碧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07:民艺复兴(续)》是《碧山06》关于“民艺复兴”的续编,同样是围绕民艺复兴这个主题,但更多地涉及到了很多手工艺的“现代化个案”,比如《站在高岭上》《看见手工艺当代之路的旅行》 《从融化到融解,来自融的实验》《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手工艺者的生存之道。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艺复兴(续)》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目录
卷语 民艺复兴,道阻且长
卷一 专题
考工记的工艺观念和现代乡村的四造
一村一品老挝民艺行
站在高岭上
一次关于手工艺的美妙旅行
慈城,一座古城的天工梦
六安瓜片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白工七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传统弓射箭复兴背景下的角弓制作
卷三 传承与表现
松散的结构,佚人营造乡村新民居
卷四 去国还乡
留住魅力闽南金门这样保护传统聚落
卷五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十课
卷六 读影
电影作为手艺和对手艺的记录
卷七 品书
劳作与时日读黟县百工
卷八 闻艺
艺术家与手艺人邱志杰与他的总体艺术
摘要与插图
卷语 民艺复兴,道阻且长2014年6月12日,一场融展览、讲座、手工艺工作坊、分享会、民谣音乐会为一体的“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的综合活动在安徽大学开幕,对于我和我的团队来说,这应该算是今年上半年的一件事了。从2011年7月始,到2013年12月止,我带领十多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历时两年多,经过近十次田野寻访,共记录下九十项黟县的民间手工艺。随后,《黟县百工》正本和辑佚的出版又耗时大半年时间。在我的计划中,这次在安徽大学的活动,既是对大家调研和出版成果的一次展示,把我们的工作与民艺界、设计界和艺术界勾连起来, 又是为开启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铺垫。
历,在山多田少的江南山区,传统手工艺一直在村民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农耕文明终究不敌,逐渐解体,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这一切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需求的急剧萎缩导致手艺人人才断档。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手艺的衰落和逐渐消失,在我看来,心的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家园的迷失。这一根本性的症结所在使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伴随着失败的浓重阴影。因此,在我们从事百工调研的所有目的中,要的,是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即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在展览、出版和演讲等活动中,向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可持续性生产方式的恢复,以及重建传统家园的尝试也一直是我们传播的重点。
在安徽大学和随后北京德泮素质教育未来馆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些手艺人举办工作坊,让观众亲身体验手艺的制作过程,以便感受其中的苦乐滋味。在互动和沟通中,一些本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喜简惧繁是人性,落在手艺人身上也是如此。对于工艺复杂的编织,来自黟县的竹编艺人姚家驹也是望而却步。不过,这看起来多少是因为怕吃力不讨好(有趣的是,出于手艺人的自尊,在年轻的日本别府竹编细工职人清水贵之的作品面前,姚师傅并没有示弱)。长时间没有高质量的订单,原本精湛的手艺也会慢慢生疏。就拿竹编手艺来说,其实单靠篾匠,往往只能完成一个物件的主体;一些竹编的边角容易磨损,需要包铜边,可到哪去找铜匠又成为一个问题。此外,墨守师承也限制了传统手艺的创新,在花样多变的廉价工业制品面前,传统手工制品在市场竞争力上劣势凸显。由此看来,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是结构性的崩溃,可谓内忧外患。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猜想,一些徽州传统编织之所以能够跳脱出工艺品的俗境,从而具备艺术品的品质,多半是因为有文人的参与。那些造型超绝的器物,以及附着其上的精美髹饰、书法题句,断不是普通工匠所为。或者可以这样说,技艺超群的工匠本身就是文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家都曾从手工作坊开始起步,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手艺)。那么,我们邀请设计师与艺术家参与手工艺的再生设计,不正是遵循过去的传统吗?
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有人预测,在机械化的率生产面前,传统手工无法与之竞争,因此手工必然会逐渐衰微,直至消失。当然,也有一些事例会让这种预测显得过于悲观:你很难想象,在山东临沂,有二十五万农民在从事柳编手艺的农村文化产业。临沂种植和加工杞柳历史悠久,当地农民遵循就地取材、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造物传统,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从培育杞柳的优良品种开始,形成了编条、贩条、称条、蒸条等分工明细的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