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二战德国装甲兵上将温克那传奇般的从军经历,以及其装甲部队在欧洲东线的战史。他是传统的普鲁士军人,行事果敢坚定,指挥组织能力出色,但又性格幽默乐观,处事灵活,深得士兵和军官的一致拥护和信赖。书中采用了3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和20余幅中文战役地图,全书是480页内容详实的人物传记及部队史。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初着戎装——从军校到青年军官
第二章 慧眼识珠——踏上装甲部队之路
第三章 波兰战役——第1装甲师席参谋
第四章 辉煌胜利——闪击法兰西
第五章 触手可及——冲向列宁格勒
第六章 功亏一篑——血战莫斯科
第七章 初为人师——总参谋部军官培训班
第八章 重返前线——第57装甲军参谋长
第九章 力挽狂澜——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参谋长
第十章 沉着应对——霍利特战役集群参谋长
第十一章 出色组织——第1装甲集团军参谋长
第十二章 无奈撤退——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参谋长
第十三章 特立独行——陆军总参谋部
第十四章 末日之战——第12集团军(Armee Wenck)
1.临危受命——大杂烩集团军
2.绝望出击——装甲将军之死
3.各显神通——下属军部的战斗
4.命令与现实——救所能救的人
5.冲出地狱——第9集团军的浴血突围
6.的目标——易北河西岸
第十五章 战后时光——老兵远去
附录
摘要与插图
在慕尼黑学习期间,他第一次遇到了当时还是上尉的海因茨·古德里安。1922年1月~4月期间,古德里安正担任巴伐利亚第7摩托化运输营营长,当时这位装甲大师正在进行一个调研工作,题目是“机械化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显然双方的第一次会面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会面对于温克今后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决定了其军事生涯的发展方向。古德里安对于这位年轻人也印象颇深,从此以后一直关心留意着他的成长,并且设法将他调到新生的摩托化部队服役。当时谁也不曾料到,在22年之后德国濒临战败之际,两人将在总参谋部一同工作。当然,这是后话了。1922年8月4日,温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军校第二期学员班的毕业证书,回到第9步兵团3营9连任排长。1923年1月1日,候补军官温克在一份宣誓书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宣誓履行“在今后的服役生涯中遵守魏玛防卫军的法律法规”的义务,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义务履行的截止日期为1948年2月1日”。1个月后,温克晋升为少尉。就这样,温克在德国国内极其动荡的一年中成为一名少尉,正式开始了他的陆军军官生涯。22年后,他也将在纳粹德国步入毁灭的这一年晋升为装甲兵上将,并且也结束了他在德国陆军的军事生涯。
温克在第9步兵团的军官生涯持续了将近10年,众多职业军官在带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他同样都经历了。例如,如何对那些已经服
役多年的老兵进行训练和管理。当时德国陆军有这样的规定:每一位年轻军官或士官都必须成为那些服役期长达12年的老兵的教官,同时团以上部队的炮兵指挥官和参谋长都要能担负代理军事主官的重任。这样一来就对那些担任部队主官的青年军官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他们必须身先士卒,在各个方面起到表率和模范作用。只有在老兵中建立起足够的威信,才能有效地训练管理他们。
1922年温克在9连任排长时,他的连长是马克思·冯·菲巴恩(Max von Viebahn,后来成为步兵上将)上尉,1923年后他的连长换成了冯·施莱尼茨(von Schleinitz)上尉。在他们的带领下,年轻的温克开始学习如何带兵,如何成为一名的军官。1924年,德国陆军开始使用所谓“木头大炮”的模型来训练部队,也有人根据操作手则称其为“步兵炮”。依据《凡尔赛条约》,德国陆军不能配属火炮,协约国监察委员会发现这个情况后曾提出严正抗议,后来经过几次协商后他们才表示理解和许可。在此期间,温克少尉被派到波茨坦炮兵学校接受了几周的炮兵专业培训,随后他就要担负起连队“炮兵教官”的职责,率领全连开展相应的炮兵技能训练。1926年温克被转调到第12(机枪)连,连长是布鲁诺·冯·乌特曼(Bruno von Uthmann,后来成为中将)上尉。二战爆发前,德国陆军中的军官都会被调到重武器连队,例如机枪连、步兵炮连等专业连队进行培训,在掌握不同武器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积累如何将重武器与步兵连进行协同的作战指挥经验,进而才能成为一名技能全面的步兵指挥官或者参谋军官。在1923~1928年这段时间里,温克所在的部队先后被调往不同的训练基地,参加了多次阅兵或者游行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