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请暂且放下对“黑水公司”的种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本书将通过真实的内幕揭露,以全新视角审视“9?11”后反恐战争中的孰是孰非。
颇具争议的黑水公司是当今时代神秘色彩的公司。它始建于1997年,其创始人是前海豹突击队员埃里克?普林斯,公司不仅雇佣特种部队退役老兵,对具有军事战斗技能的平民也敞开大门。随着黑水公司的日益强大,政府对其越来越依赖,黑水公司雇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共完成近10万项任务。对小、政府来说,黑水公司是其执政不可或缺的助手。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经典的成功创业的故事,但与其辉煌成就并存的还有灰色黯淡的另一个事实:黑水公司已经被全世界妖魔化了。在那些失实的新闻报道和文学描写中,黑水公司的雇员被描述成唯利是图的雇佣兵、残酷好战的暴徒,甚至更糟。
由于黑水公司与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务院、中情局曾签署保密协议,即使公司的对手恶意传播不利于公司的负面信息,普林斯也必须保持缄默。但时至今日,随着黑水不复存在,他终于可以客观地向公众展示真实的黑水以及它的兴衰起落。
在《阴影中的军队》一书中,普林斯详细介绍了黑水公司。他在书中阐述了创建公司的初衷只是想为军方和执法机构建立一个精英培训中心,谈到了公司在“9?11”之后的经营范围发生怎样的转变,也谈到了他本人尊重美军,但却质疑军方高层的领导力。同时,他还对早在黑水公司出现之前,军方与率的私营军事任务承包商之间的合作情况予以了披露。
总而言之,普林斯在书中对有关黑水公司的不实传说予以了回击,对他当年被迫噤声,无法出面澄清的事件传言给予了正面回应,为那些反恐战争中的无名英雄挽回了声誉。
本书文字质朴,内容真实,叙述客观,情节感人。作者敢于直面真相,直面事实,即使是个人生活中的痛苦经历也未加雕琢,原样呈现,坦诚地将一个真实的黑水公之于众。
目录
出版说明
序言
第一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二章 大迪斯默尔沼泽
第三章 科伦拜、科尔号、
第四章 黑水的崛起
第五章 继承传统
第六章 布雷默和商业模式
第七章 扩张计划
第八章 费卢杰
第九章 黑水与迈赫迪军之战
第十章 路上的规则
第十一章 性格决定成功
第十二章 费卢杰事件的受害家庭
第十三章 尼苏尔广场
第十四章 冰冷胆怯的心
第十五章 噩梦与奇迹
第十六章 帝国毁灭
第十七章 再造未来
后记 埃里克?普林斯与中情局(马克斯?布特)
致谢
摘要与插图
蒙塔泽尔?阿尔–扎伊迪肯定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掌握在一个安保承包商的手里。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12月,这位阿尔?巴格达迪亚电视台30岁的记者上了媒体的头条。他大嚷总统是一条“狗”,然后朝他一只接一只地扔了一双鞋,从而打断了一场巴格达新闻发布会。在随后迅速传遍全世界的电视镜头里人们看到,和伊官邸共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另一位记者试图从前面阻止扔鞋子的记者,同时另一个人从后面拽住他。接着,阿尔?扎伊迪被抓住,,一群身穿西装、打着领带、戴着耳麦的美国特勤局特工蜂拥而上。房间里后方架设的长枪短炮几乎没有注意到一个留胡子穿着卡其色军服的年轻人,外套一件长袖的灰衬衣,再套一件短袖黑衬衫。实际上正是他制服和拘捕了阿尔?扎伊迪。这个年轻人看上去不像特勤局的人。没错,他是黑水公司的人。他之所以会出现在那个房间里是因为有国务院的官员也出席了那次新闻发布会。在会场出现骚动的刹那间,在第二只鞋被扔出之前,他已经拔出了配发的,瞄准了袭击者的头部。但是考虑到没有更严重的威胁,又顾忌在两位国家元和一大群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面前、在拥挤的房间中射杀该名男子的影响,黑水公司的人收起枪,绕开记者,把袭击者按倒在地。
此后,特勤局的人包围过来,蜂拥而上,不过他们要接受公众的质疑:为什么没能阻止一位记者扔出两件东西——对美国总统进行了连续有效的袭击。“在理想世界,(特勤局)应该在那个记者扔第一只鞋子之前就制止他”,前特工约瑟夫?J?芬克告诉《洛杉矶时报》。“但是查看录像会发现(鞋子扔得)太快了,一只紧接着另一只。我怀疑是否有安全部队或执法部门的人员能够及时阻止第二只鞋飞过去。”黑水公司的人办到了,然后他又终止了行动,那可不是什么事故。
我们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承担地面任务的承包商,绝大部分在军队当过士官,或是来自特战队和精锐轻步兵团。他们平均年龄37岁,有十年的军旅生涯和此后三年的职业安保经验。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来自美国陆军,四分之一是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其余的是前海军海豹突击队队员,警察中的队员以及来自联邦调查局、特勤局和其他部门的前联邦特工。一半以上的人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所有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醒的决定。“干这份工作,必须要训练有素”,我们在巴格达“驻外人员保护服务”的一个供应商2005年曾告诉《华盛顿邮报》:“如果有人鲁莽行事,他会害死所有的人。”我们的空中团队中,承包商的平均年龄是48,许多飞行员加入黑水公司时飞行时间超过7 000个小时。
有些加入黑水公司的男女是由于伤病提前退役,但是他们所拥有的职业素养、天分和洞察力却是交战区的宝贵财富。“在有些地方哪怕很小的疏忽都会要了你的命,我喜欢待在这里,因为你可以和那些总是三思而后行的人一起共事”,这是《华盛顿邮报》援引我们团队中另一位承包商的原话。他还说,回到国内,发现美国社会已被宠坏了,“连咖啡杯上面都有小心烫伤的提醒”,这与爱尔兰大道的情况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在我的公司工作的人具有引以为豪的爱国精神。我想到我们聘用的许多承包商,他们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军队生活。还有一些人是从国防部退下来,但是“9?11”事件发生之后,他们觉得应该重新投入战斗。这些人在军队都有过成功的职业生涯,在此期间国防部投入资金训练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后来,与在军中服役的航空机械师或潜艇反应堆技师的情况差不多,这些特种部队的家伙也发现了在私营部门施展他们技能的机遇。政府应该公开致谢,感谢他们能够重返战场协助执行海外任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