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客观、深度还原了国民党抗日席七十四军的真实面目!
在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中,有靠嫡系上位的,有靠美式装备称雄的。只有第七十四军,是真正靠自己本事在抗日战场上打出来的主力之的名号。
在抗日战争中,第七十四军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在正面战场参战时间,歼敌,战功。它多次挫败日军,曾有“抗日铁军”的称号。这支部队出现在哪里,哪里就能出现转机,日军因此称之为“虎部队”(虎の子),在战场上畏之如虎。本书以抗战时期的第七十四军为主线,在揭秘这支赫赫有名的部队的成长内幕的同时,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表现了正面抗日战场的全景,在还原抗日战场真实细节的同时,与众不同的新写法定会让你大呼过瘾!
目录
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里(淞沪会战)
“敌人想霸占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一齐努力,就能打败他们!”
卡尔逊想,日本人肯定是弄错了一件事,他们以为可以像过去那样欺负中国,可以继续蹬鼻子上脸地捞到无穷多的好处,却没想过这个民族一旦爆发出来,力量会有多大。
第二章 什么样的人才是勇士 (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
在三〇五团,谁要想在训练中偷懒耍滑,就一定逃不过张团长的军棍。严抓训练质量的同时,军纪被着力强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吸取了溃退时军纪废弛,导致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的教训。张灵甫因此将“作战怕死、学术落伍、逃病兵多、纪律废弛”归纳为“军人四耻”。
第三章 世界上大的士兵 (南昌战役)
越是战斗力强的部队,越是人才济济。上司如果不厉害一点,下面有的是跟你捣乱的人,你就等着被架空吧。当然要想真正在军队里立住脚,关键还是要有底气。王耀武虽然也战功赫赫,但他只是黄埔三期生,而七十四军内部别说黄埔三四期的比比皆是,就是黄埔一二期的也不乏其人。在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国民党中央军体系里,黄埔资历可不是一般的重要。
第四章 者才有机会生存 (上高会战)
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谋略层穷极思变,开始绞尽脑汁地构思一些新颖的战略方案。一些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如果换一种打法,不固守一线,而是逐次抵抗,后退至一定距离,待援军到达后再与敌决战,会不会不一样?在这股大潮作用下,单纯防御的固定模式逐渐被打破,“后退决战”的战略思想一点点浮出水面。
第五章 死神的乐园 (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
七十四军在上高会战中的表现,让“抗日铁军”在日军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日本第十一军视之为“中央系锐的部队,长久以来的宿敌”。在总结上高会战教训时,第十一军曾专门告诫各部:“今后对王耀武将军的第七十四军作战,要注意。”
第六章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 (常德会战)
没有火炮,接下来的巷战还能坚持多久,余程万心知肚明。11月29日,他向第六战区发去一份电报:“弹尽,援绝,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
第七章 把死字顶在头上 (豫湘桂会战、衡阳保卫战)
人事的复杂程度,向来不低于指挥打仗。王耀武一升上去,七十四军军长的位置便空了出来。副军长李天霞在抗战前就担任补充旅团长,无论资历还是战功,继任军长都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可是当王耀武逐个征求师长们的意见时,五十八师师长张灵甫却在关键时候投了李天霞的反对票。
第八章 与命运相搏到底 (湘西会战)
七连一名士兵的鞋子在行军中被磨穿了底,他只好悄悄地走到老百姓家门口,恳求送他一双鞋子。对方让他进屋去挑选一双合脚的,但七十四军军纪严格,官兵一律不准擅自进入民居。于是主人便将自己穿的一双半新布鞋脱下来送给了他。士兵很感激,他说他马上就要上火线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第九章 中国军队是好样的 (湘西大捷)
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之分,先发制人属于积极防御。作为擅长防御的“虎贲师”,这一战术经常被五十七师所采用,李中亮对部下的主动提议表示赞同,他语气坚定地说:“对,出击,打他个下马威,显示我们的厉害!”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里当日历翻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中旬,有远东第一都市之称的上海正被重重的战争阴影所笼罩。
在黄浦江岸,阳光依旧灿烂,绿色的原野仍然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但是混浊的江面上却已经停满了抛锚的军舰,而且每艘军舰的尾部都无一例外地悬挂着一面膏药旗。
除了杀气腾腾,将炮口正对岸边的军舰之外,从头顶隆隆飞过的轰炸机的机翼下面,也同样涂有红色的膏药标记。轰炸机的袭击目标是上海市政府大楼,在排成纵队的机群向大楼发起俯冲后,大楼圆顶瞬间升起了滚滚浓烟。
战争让昔日的繁华都市变了样,往常车来车往和人头攒动的景象正在如同泡沫一样消失,人们把宾馆和办公楼都打造成了堡垒,所有的低层窗户都被堵得严严实实,门口的沙袋则堆得像柴火堆一般。
上海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激烈的战争,五年前已经爆发过一次,当时叫第一次淞沪会战,时隔多年,第二次淞沪会战又接踵而至。
八月二十三日,以第十一师团为主力的日本陆军两个师团在长江南岸登陆,此举不仅减轻了正在市区作战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压力,并且对中国军队的防守左翼形成极大威胁。这一举措与日军在第一次淞沪会战中使用过的战术几乎一模一样,区别只是规模更大而已。
天降大任
第十一师团登陆后,即直扑罗店。位于淞沪侧背的罗店镇乃沪宁交通枢纽,日军一旦予以控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掐断中国军队与后方的交通联络线,如此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点,作战双方自然都会不惜血本地舍命相争。
按照中国统帅部的命令,第十一师在罗店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争夺战。他们多次夺回罗店,但很快又告失守,接着再夺再争,有时一线阵地要反复易手七八次之多。
罗店附近有一座野战救护所,每天从罗店送来的伤兵都络绎不绝。常常发生这种情况,某担架兵今天还在抬运伤员,第二天便在火线抢救伤员时被炮弹炸死了,连抬下来治伤的机会都没有。
整个罗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被称作“血肉磨坊”。紧急时刻,统帅部决定派第五十一师增援罗店,以稳定该地区战局。
这个当时还籍籍无名的第五十一师,就是日后被称为“虎部队”的第七十四军的前身。第五十一师本身也有比较长的历史,它的基础是补充第一旅,一九三三年冬天,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而成。
补充旅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均为北方人,且大多为原西北军。美国军事观察家、海军陆战队情报军官卡尔逊十年前曾来过中国,那时中国士兵给他的印象,就是一个个会打仗的商品,作战时只根据军饷拿多拿少选择出力的程度,给的钱多,就起劲一些,若是给的钱少,坐地就给你耍赖。
卡尔逊所说的打仗拿钱的士兵,实际上就是募兵。西北军全是募兵,而且是募兵中质量比较高的,当时凡由西北军这个体系训练出来的募兵,普遍都经过较为严格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作战技能和经验。
补充旅的中高层军官主要由黄埔军校的学生充任。民国时有一个顺口溜,叫做“保定的课堂,讲武的操场,黄埔的战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三大军校的特点。一般来说,保定军校的教育整、规也实,早期的保定生需要七年才能毕业,所以保定生只要能够混上去的,多是师、军乃至是集团军一级的指挥官。云南讲武堂实施的则是残酷训练,学生在操场上不累死也得被扒层皮,这造成了有一段时间,云南滇军曾称霸西南,无人能敌。
与以上两个相比,黄埔军校带有速成班的性质和特点,不仅受训期极短,而且所学课程也不过是团一级的军事教育,但黄埔生因为一放下书本就进入了战场,实战经验相对丰富。
以剽悍敢斗的北方老兵为底子,以接受过基本军事教育的黄埔军官为骨干,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