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本书是李辉老年所写随笔的结集。全书共收入23篇文章,记述了丰子恺、冯雪峰、戴望舒、徐志摩、蒋梦麟等一批浙江现当代文化名人的命运遭际,作者夹叙夹议,笔墨饱含感情,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目录
冯骥才:不能拒*的神圣使命
潮起潮落,蒋梦麟回家
读海外书简,愧对施蛰存
施蛰存:执拗的智者
丰子恺的窘状
风云莫干山
卖艺黄家,艺术如此可爱!
郁风:美比历史*真实
戴望舒:走不出的雨巷
凝望雪峰
为什么老头儿嚎啕大哭?
冯亦代与郑安娜:陪都迷离处
艾青: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插上诗的翅膀,飞向天空
顽强的她,又一次挺了过来
董鼎山:天下真小,小桥很长
董乐山:找一片天空自由呼吸
夏衍眼中的周扬
沈从文与徐志摩:友情常在心中
又到嘉兴忆当年
长空万里,落叶萧萧
何满子:自龙门而来
摘要与插图
《蠹鱼文丛 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
许多年来他是如何走过人生历程的,我没有做系统了解,只是从报刊的零星介绍中,知道他在被打成“右派”后,埋头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享有盛誉的《唐诗百话》便是他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学术成果。自然,我宁愿把它看作他的智慧、精神与毅力的结晶。这样的经历,加上“命”的磨难,我相信他对生活和现实括历史,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老人的思想,也因此变得敏锐起来。
我在旧书店里,曾发现过一本他五十年代翻译出版的长篇小说《轭下》(保加利亚),便买了下来,写信问他手头是否还有此版本。他在回信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你如果看这本《轭下》,请注意其中的一句译文,大意是说‘必须由知识分’(非原文)。这一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印本上没有用上。后来,保加利亚出版的英译本中也没有这一句。此事大可作为译文掌故,你注意一下。如找到这样一句,请告我在第几章内。”(一九九一年四月)
他写信提及这样一个“译文掌故”的时间,距当年翻译出版差不多已有四十个年头,可他对一个如此之短的句子的记忆,却依然这样清晰。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句子的删除,当年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岁月的磨砺丝毫没有把这印象消减,相反,历史风云的沧桑,从某种程度上更加深了他的思考。我相信,当他向我提及这个掌故的时候,简短的文字背后,闪动着历史老人深邃的目光。
一九九一年日,他写来这样一封信:的文字,想笔下甚勤,精锐可喜。我希望你编一本《二十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遇》,从一九五二年的思想动到十年浩劫,其间不少知识分子被整得残酷万状。应该有一的纪实文学。有些人已有现成资料,可以采用编入,例如你的《胡风集团》,可以另外节录编用。看到一本《宗岱与我》记梁宗岱事甚详。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吃了两年官司。有些人的情况,我还未见记录,如李长之、穆木天、吴哈,这些人当时被迫害的情况如何?如果约几个人合作,串编串写,印一大本,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文献。”几年过去了,我忙于杂事,一直未能将他的建议付诸实施,但在我的创作生活中,他的这份沧桑感,常常让我感到自己手中的笔也沉甸甸的。
我同施先生开始通信是在一九九〇年初,当时我开始准备撰写《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一书,想到在三十年代,他曾同沈从文和丁玲有过交往,便写信向他求教一些问题。他很快回了信,我们也这样开始了联系。
在我的感觉中,他和沈从文是有某种相似的。大约一年前,我在谈沈从文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他似乎仍然保存着湘西人的倔劲,自由地随意地挥洒他的思想,对所有他所不文坛现象,并不顾及其和可能招致的后果。在文学之外,他对许多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也时常随意发表见解,不管其是否正确。我把沈从文的这一特点,概括为‘不安分’。他之所以这样做,在于他把它们看作自己的生命对世上万事万物作出的种种反应,他挥洒了它们,也完成了生命的意义。”
这些话,我想,同样可以用在施蛰存的身上。他的格在文坛也是以“执拗”著称,一旦他拿定了主意,别人是无法改变的。参加也好,投身文学也好,是按照自己的个做出选择,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读浦江清的《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这则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昨夜一夜未睡。与育琴、蛰存作长夜谈。饮汽水尽数瓶。余与育琴各占一床,蛰存睡地板上,非育琴不知客气,蛰存执拗如是也。”我写信同他谈到这件趣事,他回信说,他这一生执拗的事多着呢,何止睡地板一桩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