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4年夏天,欧洲的战争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西方盟国和苏联都拥有主动权和力量,能够对德国发动战攻。军事分析家C.J.迪克撰写了两卷关于西线与东线作战的研究报告,他对两条战线上的指挥官的优缺点,是高*指挥官的判断、选择和妥协行了罕见的深刻洞察。同时,他也厘清了军事教条的缺陷、后勤物流,尤其是联合战争的质,层和行动施加的限制。《从胜利到僵局》聚焦于西线,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在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行动。迪克的整个视角在于战役法,它将个人的战术战斗与更广泛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他很关心盟军指挥官对军、集团军和战攻行动的控制。迪克的分析表明,盟军司令部的思想受到了限制,这种思想根植于小规模战争和一战的经验。而由此产生的缓攻,因盟军思想和利益的分歧,变得更加复杂。结果,盟军攻势头减弱,成为消耗战,错失了本可提前的胜利,与苏联在东线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目录
序 ?言鸣 ?谢引 ?言?章 ?稚嫩之师作战的概念指挥作战面临的挑战1944年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陆军结论?章 ?引爆点前7个星期,1944年6月6日—7月25日突破前夕的地面战场形势空中力量与地面战斗敌后行动战役层面的情报工作结论?第三章 ?7月:突破与突破前后“眼镜蛇”行动8月1—6日紧随“眼镜蛇”行动之后的作战“蓝衣”行动战役法能力?第四章 ?8月:不完整围圈第12集团军群的作战:从“眼镜蛇”行动到法莱斯口袋第21集团军群的作战:从“蓝衣”行动到法莱斯口袋法莱斯口袋和纵围8月作战中的战役法能力结论?第五章 ?9月:作战思想与地面战斗的演变对立的作战构思9月中旬之前盟军获得的情报与德军的实际情况从追击到终点重回僵局:秋季的作战?第六章 ?盟军后勤实际情况后勤体系运作中的后勤体系:越来越多的问题与过失后勤不利导致的作战恶果后勤实际情况与结论?第七章 ?指挥、战役法和用兵之道关于指挥作战构想,用兵之道和战役法9月作战中的战役法能力结论?后记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章稚嫩之师
作战的概念
一点理论:战略、战役和军事思想
当今已知战争有三种相互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的层级:战略、战役和战术。战役是军事战略目标和军队在战场上的战术部署之间的关键连接。战役法的范围,是有意识地构思、计划和实施重要作战行动和会战,通过连续的步骤来摧毁敌人的作战重心。换句话说,战役法明确了部队在何地、何时,为何目的投入战斗。20世纪20年代苏联理论家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斯韦钦,对三者的关系也许做出了为简明的描述“战术为战役的发起提供了阶梯,而战略则为之指明了方向。”“战略”为军事行动在战场上设定了目标。在重大冲突时代,战略通常是消灭主要的敌军集群或者攻占具有重要经济或者政治意义的特定地面目标。具体的目标在于如何理解敌军的作战重心——即敌人的政治、经济或者军事实力的哪一方面被消灭后,能摧毁敌军继行战争的意愿或者实力。直到拿破仑时代,仍有可能通过一场战役消灭敌军的主力或者攻占敌军不可或缺的关键地区。打赢这种能够决定战争结果的决定战役,是当时多数军事统帅梦寐以求的。然而在工业化时代,由于各国可以动员和武装大规模军队,这些军队的规模和恢复能力导致战略目标极少能够在单次作战中实现(尽管只是对付一个主要对手)。相反地,需要多支主力部队在一场会战(甚是连续多场会战)中发起一系列作战行动,来逐渐实现战略目的。当然,攻击敌军作战重心不要对敌军强大的部队发起直接的、硬碰硬的战斗。很多时候利用间接的方式,通过利用突然来调动敌军以及利用敌军的相对弱点,能更省力、更并终更快地消灭敌军。
“战役法”指的是由战区、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对其之下的部队发起的一系列作战和战行排序和协调。这些作战行动和战役的整体效果,必须大于各个部分之和,推动会战取得积展并随之取得战略胜利。战略对战役指挥官的要求,是消灭敌军,攻占(或者保卫)领土,以及争取实现这些目标的时间。反过来,战略构思必须从战役现实情况出发。设定超过现有部队能力范围之外的战略目标既没有意义又相当有害——经常如此,导致了他的第三帝国终覆灭。即便如此,盟军的战略家有时也忽略了与正确认识战略目的几乎同样重要的是选择不该做什么;实际上,盟军在次要甚不重要的任务上耗费了过多的精力。战役层级指挥官的指挥技巧在于通过使用欺骗、保密、战役机动等手段,依靠后勤资源,精心策划战役来构建一场的会战。在这之前,多个战役要素决定了是否应该发起战役;这些要素决定了因何目的、在何时、于何地以及如何与敌军交战。打没必要的仗,不管胜败与否,都将不可避免地消耗宝贵的,通常还是紧缺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用在别处时本可以带来更大收获,在被无谓消耗后还会妨碍未来的军事行动。
“战术”是军、师以及它们的下属单位在夺取战役目标时,克服无法回避的问题时的手段。战术,换句话说是有关构思、计划和执行当前的及即将到来的战役。然而战术执行者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其上级根据需求会下达作战目标并指派部队,规定作战的形式,以及发起行动的顺序和时机。与战役法一样,制定战术计划必须充分认识主要参战部队的实际能力与弱点;缺乏稳固的阶梯,战役无从发起。战术层面与战役层面一样,想要实现协同效果有赖于的指挥才能和其他因素。战役,以及其含的多项军事行动,必须通过目标、时机和地理位置连接起来,只有这样它们达成体效果才会大于各部分之和。
战役法一直以来都与兵力、火力和机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它的演变一直受到技术发展、兵力火力和机动的规模,以及创造的概念思维(这一因素常常因为缺少而造成影响)的很大影响。到次世界大战时,参战方通过征兵积攒了庞大的预备队,导致各国陆军有了的规模和恢复能力。与一百年前的军队相比,当时的火力在射程和破坏力方面提升了数个量级。然而,当时的军队虽然可以借助铁路系统,在战略行动(以及因此引起对手的战略应对)时可以快速行长距离移动,但一旦踏上战场他们只能徒步(往往还过度负载)或者骑马,而且被炮弹炸烂的或者变成泥海的地表常常极大地限制了军队的行动。另外,由于当时的军队规模已经大到敌人难以实施侧翼迂回,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战争陷入静态的(或者在俄国前线的半静态)、堑壕战为主的战争形态,并且军队将领将残酷的消耗战视作消灭敌军的现实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