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部分,从世界、全国、、南疆四个层
面依次介绍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了解红枣产区、产
量及销售情况,厘清南疆红枣的基础地位;部
分,以红枣主产区一师阿拉尔市为研究对象分
析红枣全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的投入产出
,从不同规模、不同树龄以及品种差异角度分
析红枣投入产出的动态变化,并详细考虑红枣采收
、加工、分级、贮藏等流通环节的投入及损耗情况
;第三部分,以农户主要介入的生产环节为关注点
,分析规模差异、资源禀赋、环境因素对红枣
种植户生产的影响,分析兵团和地方红枣种植户生
产投入产出差异,测算兵团和地方种植户生产技术
效率,揭示种植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阻碍
种植户生产效率提升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第四部分
,以影响红枣生产的关键技术为焦点,从种植户视
角分析技术需求现状和技术推广部门技术服务供给
现状,剖析兵团和地方技术推广体系差异,一
步分析影响种植户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的因素,以
期为提升南疆技术推广效率实和理论依据。
第五部分,考几年红枣生产面临的气候因素影
响,运用55年来南疆18个站点的气候数据分析主要
气象信息(如温度、降雨、日照、湿度、无霜期、
沙尘)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对红枣生产的有利和
不利影响,实证气候对种植户收入的影响,一
步分析兵团和地方红枣种植户气候适应行为及其
影响因素。
目录
□□章绪论()
□□节研究背景()
节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研究()
二、红枣产业的相关研究()
三、全产业链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四、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五、气候对种植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六、农户气候适应行为研究()
七、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八、关于三阶段DEA方法的研究()
□、□述()
第四节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研究技术路线()
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节概念界定()
一、全产业链()
二、生产效率()
三、家庭禀赋()
四、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
五、农户适应行为()
六、农业生产脆弱()
节理论基础()
一、要素投入理论()
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
四、全产业链理论()
五、规模经济理论()
六、地区产业布局理论()
七、投入产出理论()
八、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九、农户技术选择和改变理论()
十、风险感知理论()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章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节世界红枣产业发展概述()
节我国红枣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红枣产业发展史()
二、我国红枣生产现状()
三、我国红枣销售现状()
第三节红枣产销概况()
一、红枣生产状况()
二、兵团红枣生产状况()
三、红枣销售状况()
第四节南疆红枣产业概况()
一、南疆红枣生产情况()
二、南疆兵团红枣生产情况()
三、南疆红枣生产及销售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全产业链视角红枣投入产出分析——以兵团□□师为例()
□□节兵团一师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一、一师红枣生产情况()
二、一师各灌区红枣产业种植情况()
三、一师红枣产业销售概况()
节调研点选取与调研方式()
一、样本点选取()
二、调查内容及方式()
三、样本区种植户基本特征描述()
第三节一师红枣产前要素投入情况()
第四节一师红枣产中要素投入情况()
一、不同年份红枣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二、不同规模红枣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三、不同树龄红枣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四、不同品种红枣投入—产出情况()
五、红枣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第五节一师红枣产后投入和产出分析()
一、红枣的采收()
二、红枣的加工情况及流程()
三、红枣的分级与质量标准()
四、红枣的贮藏()
五、产后环节投入情况()
六、产后环节损耗情况()
七、一师红枣加工前后价格对比()
第六节全产业链视角下一师红枣投入和产出分析()
一、通货原枣销售条件下经济效益()
二、加工后通货销售条件下经济效益()
三、企业基地种植或收购原行加工的经济效益()
第七节红枣生产投入—产出优化配置与布局方案的确定()
一、多目标规划概念及模型介绍()
二、红枣生产资源要素优化模型构建()
三、一师红枣生产资源要素优化结果及分析()
四、投入—产出优化方案()
五、区域产业优化布局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红枣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节不同规模红枣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介绍与设定()
三、数据来源()
四、样本统计特征描述()
五、不同经营规模统计描述()
六、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七、不同规模种植户红枣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节资源禀赋与红枣生产技术效率()
一、研究假设()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三、红枣种植特征分析()
四、红枣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五、模型估计与分析()
六、技术效率的收敛分析()
第三节兵地红枣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分析()
三、效率分析()
四、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五、红枣生产投入冗余分析()
第四节各经济单元红枣生产技术效率分析——以兵团□□师为例()
一、模型介绍与设定()
二、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红枣种植户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分析()
□□节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一、种植户技术需求意愿分析()
二、种植户技术来源分析()
三、种植户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节种植户红枣技术推广服务评价()
一、红枣技术推广服务方式的需求分析()
二、红枣技术推广部门满意度评价()
三、红枣技术推广问题分析()
第三节种植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基础及假设()
二、种植户技术行为模型设定()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红枣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行为分析()
□□节红枣主要种植区概况()
一、资源气候概况()
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三、林果业概况()
节红枣主要种植区1961—2014年气候变趋势()
一、均温度、□□温度变化趋势()
二、年降水量、□□降水量变化趋势()
三、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四、相对湿度变化趋势()
五、无霜期变化趋势()
六、沙尘天气变化()
七、□□温度及降水天数的变化特征()
第三节红枣物候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一、4—10月整个物候期的气候变化趋势()
二、各个物候期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三、各个物候期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节气候变化对林果业生产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林果业品质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林果业产量的影响()
三、□□气候对林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节气候变化与红枣种植户收入()
一、理论模型构建()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三、模型估计与分析()
第六节不同类型红枣种植户气候适应行为差异分析()
一、样本区介绍()
二、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其适应行为统计描述()
三、研究假设及变量选择()
四、模型构建()
五、结果分析()
第七节多因素视角下林果业种植户适应行为分析()
一、全样本种植户适应行为分析()
二、不同下种植户适应行为分析()
三、不同民族种植户的适应行为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提升红枣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与启示()
□□节主要结论()
节政策启示()
一、优化资源配置()
二、优化产业布局()
三、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四、红枣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节研究背景
2015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如何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下合理配置资源,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5年2月,□□□□明确指出:党的□□□以来,□□□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建成小康社会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发展需从资源要素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从2005年开始,林果业种植面积每年以666万hm2的速度增长,南疆已形成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核桃、红枣、苹果、香梨、杏等大众果品为主的林果业生产基地。《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林果业面积稳定在1 500万亩以上,果品产量达到1 500万t。“十一五”期间,在确保粮食和棉花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兵团以红枣为代表的林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红枣种植面积已经突破750万亩,产量达到305427万t。2015年兵团红枣种植面积为16537万亩,占林果业种植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813%上升到2015年的5490%,产量为1618589万t,占林果产量的份额由2005年的206%上升到2015年的4639%。2015年兵团红枣种植面积约是2005年的75倍,而产量约是2005年的170多倍。2015年南疆兵团红枣种植面积15574万亩,2000年占兵面积的5878%,2015年南疆兵团红枣种植面积占兵团的9422%,产量占969%;是整个兵团红枣种植的主产区。□□师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6911万亩、8324万t,分别占兵团4145%、7672%。南疆兵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高,具有红枣产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同时红枣产业作为南疆兵团的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品质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是团场职工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渠道。
但几年来随着树龄的增长、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红枣的盛果期已经到来,亩均产量逐渐提高,其销售价格波动较大,市场趋于饱和,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增产不增效愈加突显,比较优势愈加不明显。同时由于盲目追求高产出而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生产要素投入冗余、生产成本上升、水质土壤污染和产品品质下降并存的现象。部分产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种植户管理与技术运用能力低造成红枣产业比较优势下降,而无效投入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增加了种植成本,药害肥害影响树体的健康和果品。同时伴随着生产要素、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团场职工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加。加之□□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抗拒突发事件,红枣生产中存在劳动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病虫害发生严重、果率较低等突出问题,“小种植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优化配置资源,提率,降低无效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商品果率和□□果率是目前兵团在提高红枣产业市场竞争力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在销售方面受内地红枣主产区具有的运输方便、运费少、成本低、贮藏难度相对较小等优势的影响,以及红枣消费在□□和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和群体的相对稳定,而目前销售量基本达到饱和,滞销和销售价格的降低给当地种植户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承担的市场风险越发凸显,红枣销售面临困境。在此背景下探讨兵团红枣全产业链中红枣种植户的投入产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在□□变暖背景下,南疆地区的气候变化为当地林果业的生产造成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林果业盛花期以及果实膨大成熟期,温度的升高利于果树的开花授粉、干物质积累以及糖分转运,提高了林果业的品质及产量,使得林果业的适宜种植区也向高海拔区域上移,扩大了林果业的种植面积。但是□□气候的频发对林果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物候期内寒潮、旱灾、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出现使得林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农户承担的生产和产量的风险增加。如2013年5月14日的冰雹使得4团、5团、8团的果树受灾196万亩。2013年阿拉尔垦区5—7月受暴雨冰雹灾害累计损失超过31 22328万元。2014年4月15,3团境内出现严重的霜冻天气,使得开花期核桃、苹果严重受冻害,冻害面积181万亩,造成经济损失6 432万元。2016年8月23日,一师阿拉尔遭遇一场大雨冰雹袭击,造成当地林果受灾25万亩,其中红枣受灾22万亩,香梨受灾035万亩。因此,了解南疆地区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的规律,趋利避害,合理调整南疆地区林果业结构,构建农业气象预警机制,提升种植户在生产环节的管理,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实现南疆地区林果业的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项目主要探讨全产业链模式(种植—加工—物流—贸易)视角下,如何提高兵团红枣的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兵团林果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延伸、销售市场环境良好的格局。
节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样本区红枣种植户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选择对兵团□□师红枣种植户、技术员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关于化肥、用水、农药、机械等物质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与产出等具体数据,细致分析2010—2015年红枣在产中环节各项投入产出结构与合理,了解土地、资金与资源利用率,计算种植过程中红枣的投入产出效率,找出目前增产不增效的症结。
,通过对兵团一师红枣加工厂的实地调研,获得红枣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环节的各项费用,计算产后环节种植户与加工企业的投入产出,找出在产后环括加工、分级、销售品牌建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如何从□□、企业、兵团种植户3个层面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营造健康稳定良好的红枣销售市场。
第三,以保持现有产出量的前提下,以“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依据一师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不同规模投入产出数据,确括用工、化肥、农水在内的各项投入在约定范围内的优化值。结合各团场的自然环境条件、区位特征以及种植和优势,确定红枣种植核心区、主产区等,从而为整个兵团红枣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借鉴和思考。
第四,以农户主要介入的生产环节为关注点,选择南疆兵团和地方种植户,分析规模差异、资源禀赋、环境因素是否会造成红枣种植户生产的差异。分析兵团和地方红枣种植户生产投入产出差异,测算兵团和地方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揭示种植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阻碍种植户生产效率提升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第五,以影响红枣生产的关键技术为焦点,从种植户视角分析技术需求现状和技术推广部门技术服务供给现状,找出种植户在管理环节投入与技术使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兵团和地方技术推广体系差异,一步分析影响种植户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的因素,从而为提高种植户管理、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推广与培训奠定基础,为提升南疆技术推广效率实和理论依据。
第六,利用南疆地区18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历史气象数据,揭示南疆地区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在红枣物候期的核心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得出□□气候变化对红枣生产不同环节的影响,解析红枣物候期核心气象因子与红枣生长的关系,实证气候对种植户收入的影响,一步分析兵团和地方红枣种植户气候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南疆地区气候变化的动态趋势及农户适应行为的差异,构建一个“□□—技术专家—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气象预警机制,对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农户在生产环节的管理提供指导建议。
二、研究意义
红枣产业作为兵团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品质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但由于农业资源没有达到□佳的配置,造成部分资源浪费、产出率受限和水质土壤污染并存。如何在□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下实现红枣产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大化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兵团典型区域一师红枣种植全产业链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益的调研,解析红枣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成本收益的动态变化趋势,有利于了解红枣产业综合比较优势提升空间,为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依据。通过解析红枣产业目前“增产不增效”的主要原因,找寻影响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提高红枣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产业发展提供方向。通过研究兵团全产业链红枣种植户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产前、产中、产后资行合理配置,提高红枣质量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从而对提高红枣种植户收入有的意义。
目前,南疆红枣种植户面临着由于投入要素价格攀升及林果业价格下降导致的增产不增效的局面,加之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发生的频率之高、速度之快,对红枣生产环节的品质、产量、要素投入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生产风险。本研究利用南疆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历史气象数据,揭示南疆地区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变化规律,及红枣物候期的核心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将红枣物候期的核心气象因子纳入三阶段DEA模型得出□□气候对红枣不同生产环节的影响,解析红枣物候期核心气象因子与红枣生长的关系,丰富了农业生产脆弱及农户风险感知理论;以南疆林果业红枣种植户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南疆地区红枣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行为,实证分析了影响其适应行为的核心因素,完善了农户行为理论,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红枣甚整个林果业种植户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提升种植户对林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能够为构建农业气象预警机制提供依据。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对红枣生产技术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研究对象涉及红枣直播技术、品种选育、红枣病虫、施肥对红枣种植的影响、红枣营养成分分析、红枣加工、贮藏等方面的文献,涉及投入—产出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为数不多体来说,已有文献对种植业的投入产出研究较丰富,林果业中也主要以苹果、核桃、柑橘为研究对象的居多,而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下的兵团红枣种植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较少。
一、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生产效率的测度主要有参数和非参数方法,典型的有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方法和数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而涉及农业经济的SFA中关于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研究主要集中对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产出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James(2007)同时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和数络分析法,测算了挪威19个专业化稻谷农场主的生产效率,将计算结行比对,从而实现了参数与非参数效率测算方法的优势互补。亢霞等(2005)运用11 年我国不同省份的投入成本和产量样本数据,分品种测算了7种粮食的技术效率,分析了影响这几种作物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劳动力、化肥等投入的合理状行了探讨,强调合理布局粮食种植是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郭亚军等(2013),从2000—2010年,连续11年对我国8个苹果主产区生产技术效率、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物质投入和化肥投入实现了对劳动力投入替代,提高苹果生产技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仍然是技步。田伟等(2010)对1995—2008 年全国13 个棉花主产区棉花生产技术效行了测算,发现各个产区的棉花生体技术效率较高,但是劳动力投入和化肥投入的增长几乎很难带动棉花产量的增长。陈庆根等(2010)以浙江、湖南两省565户稻农2009年的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160对□□稻与常规稻种植效益的差异及影响中国稻农种稻收益的主要因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稻农生产经济效益的3个□主要因素是水稻亩产量、水稻生产成本与稻谷价格。霍学喜等(2012)通过对苹果生产县446个苹果种植行技术效率测算,发现影响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的因素分别是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接受技术培训次数、采用的栽培模式。从要素投入—产出弹来看,短期内化肥投入的产出弹□大,其他依次为劳动力、土地、其他可变资本投入。申探明等(2012)利用2001—2010年间中国苹果主产区8个省份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数络分析(DEA)对其生产效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造成7个苹果主产区间生产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张宏等(2011)运用比较分析法和CD生产函数分析了吉林省玉米生产单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较高体呈上升趋势,而资本生产率较低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贡献率只有5%。叶浩等(2008)根据1990年2004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1个省地均种植业产值、地均劳动力及各种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情况,运用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计算出各省历年来的耕地产出效率值。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耕地经营仍以人力与物质成本的投入为主。我国现阶段的农业高产需要依靠大量物质投入来维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继续增加物质上的投入对耕地产出效率的提高意义不大。吴得文等(2011)基于数络法对全国655个城市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目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东部地区土地生产率较高,而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田淑英等(2012)运用DEA评价模型, 测算和分析我国1993—2010年间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10年间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体较高,综合效率均值为0994,但2003—2010年综合效率均值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对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林业劳动力投入和林业□□产业产值。汤荣丽(2014)选取我国柑橘主产省(区、市)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样本数据,采用DEA方法着重对柑橘投入产出效行各个省份间的横向比较、不同年份的纵向比较,比较不同品种柑橘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李青等(2015)以红枣主产区279户果农2008—2012年的微观面板数据为实证,运用□□对数效应模型对红枣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以及影响因行了解析,分析表明:样本年间扩大土地规模与增加劳动力投入提高产出的潜力极为有限,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会带来环境的负外部一步分析技术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教育、技术培训、科研成果应用与农技推广、林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推动作用,而套种的方式对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家庭与劳动力规模、种植规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呈现较大的差别和不稳定。
二、红枣产业的相关研究
安锋利(2010)综述了我国红枣产品的加工利用现状,提出红枣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红枣的开发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刘云超等(2013)在调查分析红枣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种植品种差异大、区域种植规模分布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等主要问题,并这些问题提出应调整红枣产业结构、扶持区域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李晓鸥等(2014)在红枣种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对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尤其对红枣加工企业和专业组织建设等问行了综述;分析了红枣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品牌定位、推广渠道、品牌意识、品牌的使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红枣品牌建设的对策。刘运超等(2014)结合枣树生长周期的特点,运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来分析红枣种植规模的增长对红枣产量增量的滞后影响程度,通过分析,枣树的种植规模对产量存在着滞后期为7的影响长度,其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强,直到产量在盛果期稳定下来。周丽等(2015)研究调查了南疆和东疆红枣主产区的主栽品种、栽培模式和产量效益等情况,结果表明,宽行密植和宽行栽培模式,效益显著,适合机械化管理。利用1993—201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枣区的优生区地位,提出了红枣优生区的判别指标。白瑞甫(2011)根据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现有的经营组织模式,提出了发展“公司+红枣中介组织+职工”的红枣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宋慧勇(2007)通过对山西红枣主产行实地调查,认为地方□□在基础投入、市场监督、创新品牌、部门调整、企业组织意识等方面的投入较为缺乏。
三、全产业链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佳莉(2011)通过对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研究认为:ADM、嘉吉和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全产业链模式,并不同程度介入我国粮油市场。2008年中国□□放开粮食流通领域,中粮集团作为粮油龙头企业担负着我国粮食的重任。因此,在□□经济竞争中,中粮集团必须调整企业策略行战略转型升级。2009年,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提高了中粮集团的资源利用效率,集团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马挺军(2015)从全产业链角度对番茄的生行评价,针对番茄育种、栽培、贮藏、加工环节中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及解决方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番茄全产业链,从番茄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和贮运,整个过行有效的干预,在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番茄产品质量,建立番茄原料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番茄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避免中间环节带来的质量监管盲区,确保产品的与营养价值。韩纪琴(2000)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采用定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南京市蔬菜生产置于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对蔬菜产供销的整个链行分析,试图发现蔬菜生产(以种子生产为起点)、流通、销售等链条上以及链条之间衔接上的问题所在。肖锋等(2011)基于全产业链的食品保障研究,通过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有效的管理,对食品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严秋如(2012)对全产业链竞争格局下江西茶叶发展提出了思考。李桂芹等(2012)利用2005年1月2011年12月的蔬菜价格月度数据测算了蔬菜生产与批发、生产与、批发与价格之间的同期相关系数,认为蔬菜全产业链条价格之间有□□“线”的影响关系,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蔬菜全产业链条价格之间的传递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与价格相比,蔬菜格的上涨更能带动生产价格的提高。许益亮等(2013)关于浙江寿仙谷案例的研究表明,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为解释当前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有效治理农产品质量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赵予新等(2013)认为产粮大省在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储运、物流、销售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是行业中的”企业通过实施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重组产业链,二是产前、产中、产后储运和加工、分销的各经济主体纵向合作贯通全产业链, 三是通过□□产品带动将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四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滚动覆盖全产业链,五是组建粮食产业战略联盟。周胜男(2013)对陕西省猕猴桃产行投入产出研究后认为:陕西省在猕猴桃种植上应尽快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猕猴桃□□化防控体系,更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等,从而提高产业投入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