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在生态系统服务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从土壤学角度出发,概述了土壤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现状和CERN土壤观测的概念模型,针对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农田、森林、地、荒漠和沼泽湿地),详细介绍了土壤要素的观测目标和任务、样地选择和设置、观测指标与频次、采样方法、样品制备和保存、土壤指标分析方法以及土壤观测质量控制措施,基本涵盖了土壤观测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技术。 本书主要用于规范CERN土壤观测,并具有的普适,可用于指导相关领域的土壤监测。
目录
篇 土壤观测概述
1 土壤观测的发展
1.1 土壤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1.2 土壤观测的发展
1.3 国内土壤观测与调查
2 土壤观测的设置
2.1 土壤观测的目标
2.2 土壤观测场地的布局
2.3 土壤观测的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篇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方法
3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方法
3.1 土壤观测的目标和任务
3.2 观测场布设和管理
3.3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的指标和频度
3.4 采样点的布设
3.5 土壤采样的准备
3.6 样品采集
3.7 特殊土壤样品采集
3.8 代表区域监测
4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方法
4.1 土壤观测的目标和任务
4.2 采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4.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观测的指标和频度
4.4 样方划分
4.5 野外采样方法
4.6 采样注意事项
4.7 代表区域监测
5 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
5.1 土壤观测的目标和任务
5.2 采样地的设置
5.3 地生态系统观测项目与频次
5.4 土壤采样方法
5.5 代表区域监测
6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方法
6.1 土壤观测目标和任务
6.2 采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6.3 荒漠生态系统土壤观测项目与频次
6.4 土壤采样方法
6.5 样品采集
6.6 代表区域监测
7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方法
7.1 土壤观测目标和内容
7.2 采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7.3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项目与频次
7.4 采样方法
7.5 采样准备
7.6 样品采集
7.7 代表区域监测
8 专项观测研究的指标与方法
8.1 养衡定位试验方法
8.2 侵蚀区坡地土壤流失和氮、磷迁移定位观测
8.3 中国关键带观测指标与方法
第三篇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
9 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9.1 土壤分析过程中土样的代表
9.2 土壤样品的常规处理
9.3 特殊土样的处理
9.4 土壤样品的保存
10 土壤分析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10.1 土壤常规理化分析实验室组成
10.2 土壤常规分析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0.3 实验器皿及准备
10.4 实验用水
10.5 化学试剂及其保存
11 土壤物理质
11.1 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
11.2 土壤容重的测定
12 土壤化学质与养分
12.1 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12.2 土壤交换能分析
12.3 土壤氮的测定
12.4 土壤水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12.5 土壤磷的测定
12.6 土壤钾的测定
12.7 土壤硫的测定
1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3.1 土壤有机质分析方法
13.2 土壤可溶有机碳测定方法
14 土壤矿质全量、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分析
14.1 土壤矿质全量的测定
14.2 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15 其他土壤质分析
15.1 土壤水溶盐的测定
15.2 土壤中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第四篇 土壤观测的质量控制
16 土壤观测的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控制方法
16.1 质量保证体系
16.2 质量控制方法
17 数据管理方法
17.1 土壤观测元数据
17.2 观测场采样地的背景信息调查
17.3 专用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17.4 数据填报
17.5 数据质量控制
17.6 数据管理
17.7 数据质量评估
附录A 规范附录
A.1 土壤分类与剖面调查
A.2 采样地背景信息调查表
A.3 背景信息规范化描述
A.4 数据表数据字典
附录B 土壤分析方法及其引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