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阐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学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回顾党的以来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以及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阐述“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等。
目录
章 充分认识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节 确立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节 揭示现代物流业推动形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 第三节 指出现代物流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攻方向 第四节 代物流业深化开放的时代任务 章 学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节 抓住“牛鼻子”,发挥现代物流业基础作用 节 把握关键,坚持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 第三节 突出,找准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入点 第四节 创新,明晰物流经济发展新模式 第三章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节 现代物流业质量显著提高 节 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成网 第三节 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第四节 物流稳步快速发展 第五节 物流技步突飞 第六节 物流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节 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贸环境 节 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顺应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推动“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体战略定位 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后 记
摘要与插图
第三节
指出现代物流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攻方向
指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洞悉了现代物流业与要素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为我们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主攻方向。
一、畅通区域物流大通道
指出,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环境差异,客观上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衡以及物流需求差异化。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缩小发展差距,必须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密切与发达地区间的分工合作,这对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区域物流大通道通常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方向一致的干线运输线路组合构成。畅通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有利于实现物流资源集中、信息共享和服务协作,提高要素、商品跨区域流动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是支撑我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大调整的重要保障。
随着区域产业分工不断拓展,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产品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分离、在流程上组合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形态和趋势,这需要消除各类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区域时空壁垒,减少交易延误,降低交易成本。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流动,对物流规模和效率同步提高提出新的要求。畅通区域物流大通道可以明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降低跨区域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消除区域壁垒和产业分工合作障碍,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和规模;可以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分工效率,带动经济要素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实现在特定城市、产业布局集聚区的集群效应,生产、流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物流通道正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推动区域物流大合作
指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现代物流业发展离不开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建设,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从业人员等要素投入和物流组织管理。通过加强跨区域物流合作,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存量物流资源,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流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节约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投入量,代物流业集约化发展;同时,实现跨区域物流活动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衔接,避免物流设施分离、物流需求分散、物流市场分割,提高物流要素生产效率。在企业层面,跨区域物流合作可以实现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等互联共享,物流作业流程无缝衔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劳动效率和现有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企业间的跨区域物流合作也可加快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其中,规模经济效应表现为通过优化运输、集中仓储、共享信息等方式,降低提供物流服务的单位成本,实现物流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范围经济效应表现为通过配送协同、仓储协同等方式,提高企业提供多样化物流服务的能力。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繁荣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市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低,经济越繁荣。物流是克服生产、消费时间和空间矛盾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跨区域密切合作,物流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组织化,以契约形式确定与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间的交易程序与利益关系,利用组织的确定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市场化,保持各物流企业的相对独立,避免一体化组织的激励失灵、信息扭曲等问题,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提率,在此基础上促使区域物流运行更加顺畅,带动区域经济繁荣。
跨区域物流合作在提高物流要素使用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可以现代物流业区域专业化分工,推动企业聚焦运输、仓储、装卸等细分领域,从而更容易催生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物流新产品新服务,形业态新模式。比如,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服务的与及时;通过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加固技术,提高物资运输效率及完好率。又如,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出现的仓单质押业务,为满足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当日达”“即日到”配送服务,为满足远距离跨区域运输客户的“一站式”门到门服务等。同时,跨区域物流合作可以有效协调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保护企业创新成果,避免“搭便车”行为,营造创新环境。
三、打造城市物流台
在河南考察时,对郑州建设铁路港、公路港、空港、海港“四港一体”城市物流台的发展理念,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战略构想表示肯定。建设城市物流台,能够为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能提供发展环境和集成条件,推动商贸业、制造业等依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聚集发展,带动各类物流要素集聚并融合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业不仅实现从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向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等新服务领域拓展,装、末端加工、客户服务、维修等增值环节延伸,而且可以带动物流相关的能源供应、设备销售租赁、技术服务等发展,形成供应链整体要素聚集和竞争力提升,为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价值链提升、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一步形成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外溢效应,推动形成更大规模的区域物流要素集聚创新。
现代物流业聚集发展带来的物流资源和要素高度集聚,为现代物流业带来资源共享、成本降低、便捷、合作协同等便利条件,有利于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共享仓储、分拣、加工、装卸及车辆等设施设备,以及信息、知识、金融乃人力资源,促使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推动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大量集聚的物流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等资源为物流市场供需双方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合理的价格和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为保持竞争优势,物流企业需要不断通过专业整合提供多样化的物流和其他延伸服务,推动提率和服务质量。
打造城市物流台对发展枢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物流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畅通骨干物流通道,借助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的更低成本、更率、更加便利的物流服务优势,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联动区域产业,培育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规模的一种新经济形态。现代物流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为吸引商贸、金融、旅游等产业聚集融合,形型物流服务生态圈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以物流枢纽为核心的枢纽经济发育。通过发展枢纽经济,有目的、有针对地组织物流要素和产业要素,将服务对象由原来主要服务城市自身生产生活拓展服务周边区域,打造区域物流服务组织中心,为城市发展培育具有增量价值的物流及关联产业。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内陆城市通过发展枢纽经济形成了较好的经济产业规模扩张势头,成为区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四、城乡物流大融合
多次指出现代物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在考察时,勉励果业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率,为果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多作贡献。参加十三届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2]46;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和现代农业相统一。城乡物流融合发展,既能扩大农产品销售区域,农民增收;又能加快乡村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为农民创造本地业岗位,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拓民增收渠道,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有力支撑。
在城乡一体化发程中,现代物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城市物流相对集中、具备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物流具有典型的需求相对分散、组织规模较小、流动方向衡、季节明显等特征,导致农村物流服务提质增效面临“瓶颈”。但同时,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不同特点,也为两者双向对接消弭农村物流发展“瓶颈”带来了巨大空间。通过将城市物流台与农村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和小康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城乡物流资源,一方面,依托田间冷库、乡村货运站以及农村末端快递网点等,加强与城市物流节点对接,为双向辐射创造条件,城乡物流供需匹配;另一方面,以城市物流节点为依托,打通农村节点和城市网络之间的物流支线通道,形成城乡双向辐射物流网络,普及推广电子商务,形成一体化的支线物流服务系统,并借助城市物流枢纽实现与干线物流通道有机对接,将城乡之间两类特质不同的单向物流运行活动转变为供需结合的双向网络运行,为城乡间要素流动和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