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东中央苏区大埔简史》为《红色广东丛书》的一种,真实再现了新民主义时期大埔辖内血与火的历程。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分为“党组织的创建和大时期”“ 土地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4 章,合计约12万字。展现了大埔这片红色土地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勇的大埔人民,为中国写下的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
目录
前;言
章;党组织的创建和大时期
节;大埔开展斗争的有利条件/002
一、大埔县乃兵家必争之地/002
二、民众反封建斗争之举较早/003
三、五四爱国运动影响了大埔/005
节;党、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007
一、大埔个中员——张善铭/007
二、大埔团组织的建立/008
三、大埔个党支部的诞生/009
四、大埔组织的发展/009
第三节;学生及工农运动的兴起/012
一、动/012
二、工人运动/013
三、农动/015
第四节 大埔民众支援北伐战争/018
第五节 反抗右派的武装/020
章;土地战争时期
节 南昌人大埔及三河坝战役/023
一、入大埔前的形势及经过/023
二、三河坝战役的经过/025
三、三河坝战役特点/028
四、三河坝战役的历史地位/030
节;创建边区根据地/032
一、改组大埔县委,整编工农武装/032
二、中共六大精神的贯彻/035
三、创建农村边县根据地/036
第三节;红四军出击东江及大埔虎市之战/038
一、红四军纵队虎市之战/038
二、红四军出击东江的历史影响/040
第四节 苏区的创建/042
一、埔南区苏维埃的创建与斗争/042
二、埔北区苏维埃的创建与斗争/045
三、埔西区苏维埃的创建与斗争/047
四、埔东区苏维埃的创建与斗争/049
第五节;红色区域内的各项建设/052
一、武装建设/052
二、群团组织的建设/059
三、经济和文化建设/060
四、开展土地/06pan>
第六节;大埔苏区形成/064
一、参加东江苏维埃代表大会/064
二、成立大埔县苏维埃/065
第七节;大埔苏区融入中央苏区/066
一、大埔成为中央苏区范围的起因/066
二、大埔苏区一分为二/067
三、大埔苏区融入中央苏区/070
第八节;中央苏区时期捍卫根据地的斗争/072
第九节;中央红色交通线及大埔交通中站/074
一、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建立/075
二、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中站/076
三、中央红色交通线和大埔交通中站的历史贡献/08pan>
第十节;大埔苏区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083
第十一节;土地后期大埔党的活动与斗争/086
一、大埔的游击战争/086
二、古大存率部来大埔坚持斗争/087
第三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节;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09pan>
节 抗战爆发后大埔党的建设/094
一、中共大埔县工委的成立/094
二、闽粤赣边党机关成立/097
三、中共大埔县委的成立/098
四、中共大埔县党代会召开/098
五、做好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准备/099
第三节;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机关迁大埔/10pan>
第四节;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在大埔/103
第五节;南委事件/106
一、南委事件的发生/106
二、“隐蔽精干”方针的实施/108
第六节 大埔党组织的恢复/112
第七节;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的成立及其活动/114
一、的边县工作委员会/114
二、适时组建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115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节;国共和谈阶段军事斗争的部署/124
节;贯彻隐蔽方针,坚持斗争/127
一、梅埔丰边党组织与韩江纵队第三、四支队的分散隐蔽/127
二、饶和埔丰边党组织与长胜支队的分散隐蔽/128
三、埔北据点的分散隐蔽/129
四、当局对闽粤赣边区的“清剿”/130
第三节 闽粤赣边恢复武装斗争/13pan>
一、“梅埔先发起”战略的提出/13pan>
二、闽粤赣边解放区的创建/132
三、闽粤赣边人民队成立/133
四、加强党的建设与游击队、武工队建立/133
第四节 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36
一、梅埔丰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36
二、饶和埔丰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37
三、永和埔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38
第五节;发展游击根据地,粉碎敌人“清剿”/139
一、梅埔丰游击根据地的发展与反“清剿”斗争/139
二、成立独八大队(韩江税收队)/14pan>
三、饶和埔丰游击根据地的发展与反“清剿”斗争/142
四、永和埔游击根据地的发展与反“清剿”斗争/144
第六节;各根据地在反“驻剿”斗争中巩固及发展/146
一、闽粤赣边区和边区纵队在大埔光德成立/146
二、埔永梅根据地反“驻剿”斗争及发展/147
三、永和埔根据地反“驻剿”斗争及发展/148
四、梅埔丰根据地反“驻剿”斗争及发展/149
五、饶埔丰、饶和埔根据地反“驻剿”斗争及发展/150
第七节;实施战攻,解放大埔县/15pan>
一、攻克重镇湖寮/15pan>
二、策动军/152
三、战攻的实施/154
第八节;抗击胡琏残部/158
后;记
摘要与插图
节 大埔开展斗争的有利条件
大埔建县始于东晋,初为义招县,后改名为万川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后易名为大埔县。邑域北连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东北接壤福建和县,东南毗邻广东省县,西南与广东省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相依,福建省上杭县、诏安县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是个边区山城。
一、大埔县乃兵家必争之地
大埔位于千山万壑、重峦叠嶂之间,远见山形各异,如芙蓉,如睡莲,如伏虎,如奔马,千岩竞秀,波连云涌。县境内有铜鼓峰、凤凰山、莲花山、象湖山、西岩山五大山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座。群山环抱,峰峦重叠,山脉自北向南,蜿蜒交错。这里可攻可守,可驻可藏,为天然游击之地。源于福建武夷山南麓经上杭、永定的大河(今称汀江),冲破棉花滩险,于茶阳印山与小靖河、漳溪河相汇,冲出狮子口,南流三河坝;源于和、南靖的清远河(今称梅潭河),流经邑域大东、枫朗、百侯、湖寮三河坝;源于紫金经龙川、梅县的小河(今称梅江)入埔后抵三河坝;三条河水于三河坝汇成韩江,向南经潮汕注入南海。大埔为“汀潮间的一枢轴”。旧史兵家称“得大埔闽赣,失大埔潮汕不可恃”。驻茶阳则抑上杭、永定,兵守三河坝可制梅县、寻邬(今称寻乌),高陂设防直抑和。故自宋元以来,凡战事均据大埔为险要。这些地理环境为民众反封建斗争创造了良好
二、民众反封建斗争之举较早
大埔全域246721.38万亩,占全面积的5.8%,山地332.72万亩,面积的87.22%。土地所得,不足食用,且多为地主占有。大埔县虽然有几百年的陶瓷工业发展史,但还处于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阶段。封建制度下,百姓负担沉重,民不堪命,反抗之需,尚武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