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发展篇、管理篇、科技篇、开放篇、成篇,共九卷十三章。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水运事业、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前期工作、水运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水运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运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水运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与应用、水运工程建设对外合作与交流、沿海港口与航道工程、内河港口工程、内河航道工程、内河通航建筑物(船闸与升船机)、水运支持保障系统工程、重要水工工程等。 本书集中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成,较为系统结了我国水路交通发展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可供水运工程建设行业相关人员阅读、学询参考。
目录
卷 综 合一、发 展 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水运事业 节 中国水运事业的发展历程 节 中国水运事业的发展成 第三节 中国水运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章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前期工作 节 综述 节 全国水运主通道、港口主枢体布局规划 第三节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第四节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第五节 国家水上交通监督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 第六节 回顾与展望 第七节 水运工程前期工作管理二、管 理 篇第三章 水运工程建设法律法规 节 综述 节 法律 第三节 行政法规 第四节 部颁规章第四章 水运工程建设与管理 节 水运工程建设发展历程 节 水运工程建设管理 第三节 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三、科 技 篇第五章 水运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节 工程建设标准概况 节 工程管理类标准 第三节 工程建设类标准 第四节 工程运行与维护类标准 第五节 工程造价类标准第六章 水运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与应用 节 综述 节 港口工程 第三节 航道工程 第四节 航运枢纽工程 第五节 海工工程 第六节 疏浚与吹填技术 第七节 地基处理技术 第八节 港口装卸机械及船机设备 第九节 环境保护技术 第十节 综合技术四、开 放 篇第七章 水运工程建设对外合作与交流 节 水运工程对外业务发展阶段 节 援建项目 第三节 施工承建项目 第四节项目 第五节 投资项目 第六节 对外技术与装备交流卷 沿海港口与航道工程(上)五、成篇(一)第八章 沿海港口与航道工程(上) 节 辽宁省 节 河北省 第三节 天津市 第四节 山东省 第五节 上海市 第六节 江苏省第三卷 沿海港口与航道工程(下)五、成篇(二)第八章 沿海港口与航道工程(下) 第七节 浙江省 第建省 第九节 广东省 第十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十一节 海南省第四卷 内河港口工程(上)五、成篇(三)第九章 内河港口工程(上) 节 黑龙江省 节 山东省 第三节 江苏省 第四节 浙江省 第五节 安徽省 第六节 江西省第五卷 内河港口工程(下)五、成篇(四)第九章 内河港口工程(下) 第七节 湖北省 第八节 湖南省 第九节 广东省 第十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十一节 重庆市 第十二节 四川省 第十三节 河南省 第十四节 贵州省 第十五节 云南省 第十六节 陕西省第六卷 内河航道工程五、成篇(五)第十章 内河航道工程 节 长江干线航道 节 长江干线主要支流航道 第三节 京杭运河航道 第四节 淮河、沙颍河航道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第六节 西江航运干线 第七节 西江主要支流航道 第八节 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第九节 黑龙江、松花江航道 第十节 闽江航道 第十一节 其他内河主要航道第七卷 内河通航建筑物五、成篇(六)第十一章 内河通航建筑物(船闸与升船机) 节 长江干线上的通航建筑物 节 长江重要支流通航建筑物 第三节 京杭运河上的通航建筑物 第四节 淮河—沙颍河通航建筑物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的通航建筑物 第六节 西江航运干线上的通航建筑物 第七节 西江重要支流通航建筑物 第八节 珠三角航道网的通航建筑物 第九节 黑龙江—松辽水系通航建筑物 第十节 闽江通航建筑物 第十一节 其他水系河流上的通航建筑物第八卷 水运支持保障系统工程五、成篇(七)第十二章 水运支持保障系统工程 节 海事基地 节 救助打捞基地 第三节 船检基地 第四节 引航基地 第五节 通信导航基地 第六节 科技基地 第七节 教育基地第九卷 重要水工工程五、成篇(八)第十三章 重要水工工程 节 葛洲坝水利枢纽航运工程 节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航运工程 第三节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第四节 上海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 第五节 长江南京以下12. 5 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第六节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实录(1978—2015)》纪年图表《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实录(1978—2015)》大事记综合类工程类附 录附录1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附录2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附录3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附录4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