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南京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源的采集、制作、加工、传播以及数据库建构这几个方面展开,十年来的工作加结和思考,对非遗影像的制作和收藏提出建设的意见。 本书面向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人群。
目录
第1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图书馆 1.1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江苏非遗分布情况概述 1.3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保护和传播非遗的现状 1.3.1 国外公共图书馆非遗信息传播模式 1.3.2 国内公共图书馆非遗信息传播模式第2章 南京图书馆非遗影像数据库发展综述 2.1 建设背景 2.2 南京图书馆流媒体数据库建设现状 2.2.1 已上线流媒体数据库 2.2.2 制作中的流媒体数据库 2.3 南京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流程 2.3.1 项目申报 2.3.2 成果呈现形式 2.3.3 项目经费预算及可行分析 2.3.4 项目建设的周期度安排 2.3.5 版权及技术标准 2.3.6 影像资源建设方式 2.3.7 管理方式 2.3.8 评审标准第3章 基于非遗数据库探讨非遗项目选择标准 3.1 南京图书馆非遗系列专题片涉及的非遗项目 3.2 分析选择标准 3.2.1 地理位置 3.2.2 项目类别 3.2.3 层级 3.3 历史沿革和传承现状 3.3.1 《何处忆江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遗项目的历史沿革 3.3.2 《何处忆江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第4章 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及设备支持 4.1 前期准备 4.1.1 踩点 4.1.2 脚本写作及分镜头设计 4.1.3 外联及行程规划 4.1.4 拍摄设备 4.2 拍摄技结 4.2.1 人物采访 4.2.2 拍摄景别 4.2.3 空镜的运用 4.3 后期制作 4.3.1 后期剪辑的重要 4.3.2 素材的剪辑 4.3.3 后期软件 4.4 后装第5章 非遗影像数据库中非遗传承人的形象架构 5.1 记录:真实可感的人物 5.1.1 不同侧面:从工作到生活 5.1.2 不同维度:从行为到思想 5.1.3 不同地域:从苏南到苏北 5.1.4 不同层级:从官方到民间 5.2 塑造:人物形象的升华第6章 非遣影像构建非遗立体化传承 6.1 声音:真实可感的叙述 6.1.1 口述:传承人的自我剖析 6.1.2 解说:旁观者的全貌还原 6.1.3 采访:专家的深度解读 6.1.4 现场:物件的自然声响 6.2 画面:视觉语言的构建 6.2.1 增强意境的构图 6.2.2 传递情感的光影第7章 非遗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7.1 具象:真实的非遗现场 7.2 抽象:跳出现场的“活态传承” 7.2.1 工匠的精神风骨 7.2.2 受众的文化记忆第8章 图书馆对非遗影像的探索和对比 8.1 地方文化专题片的探索之路 8.1.1 存在问题 8.1.2 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8.1.3 具体方案建议 8.2 公共图书馆影像资源建设转型之路的探索 8.2.1 角度——地方是基础 8.2.2 责任——史料价值是重要保障 8.2.3 纪实——如何确保图书馆地方专题片的地方和史料价值 8.3 国内各省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第9章 南京图书馆非遗影像数据库建设 9.1 数字环境:对非遗的影响 9.1.1 突围:非遗打破原生场域 9.1.2 增能:非遗的数字赋权 9.1.3 变革:非遗的数字解构 9.2 数据载体:非遗数据库 9.2.1 江苏非遗影像数据库建构意义 9.2.2 “合作—参与”机制下的非遗数据库建设 9.3 意义价值:非遗数字化 9.3.1 地方知识传承 9.3.2 普及型教育学r/> 9.3.3 影音文献的探索附录 《何处忆江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脚本节选 高邮民歌 惠山泥人 江南丝竹 昆曲 南京白局 苏绣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苏州评弹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桃花坞木版年画 锡剧 扬剧 扬州剪纸 扬州漆器 扬州清曲 扬州玉器 秦淮灯彩 秦淮灯会 扬派盆景 云锦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