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分六章,通过卫所的变革考察明代辽东的社会变迁,主要探讨明初辽东管理的变迁,明初辽东的人口、与社会整合,明代辽东卫所的变革,明中叶武官家族的权力再生产,明代辽东的士绅群体及其社会角色,晚明以辽东为纽带的长途贸易网络,晚明都司东部边地的开发与纵横北方海域的辽东势力,辽东卫所的变异与军事利益集团的崛起,卫所下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明代辽东人的认同变迁与明清易代等问题。
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导论 一、东北边疆的军事社会 二、区域社会的卫所 三、思路与方法 四、主要概念章 从州县到卫所 一、辽阳行省的管理 二、从“红巾之乱”到元明交替 三、明初辽东州县的数量、归属与裁并 四、实土与抽垛:转向卫所的历程章 明初的卫所与社会整合 一、明初辽东的人口构成 二、明初辽东的社会整合 三、卫所下的社会结构 四、“我东人”:地方认同的形成第三章 卫所的危机与变革 一、卫所的危机 二、文官体系的介入 三、营兵制的形成与卫所的去军事化 四、屯田的官田化 五、增设卫学与赴山东乡试第四章 改革后的辽东社会 一、韩、崔两家的崛起与武官权势的再生产 二、士绅群体的形成及其社会角色 三、军籍户族的变化第五章 晚明的商业贸易与社会变迁 一、以辽东为纽带的长途贸易 二、东部边地的开发 三、纵横北方海域的辽东势力第六章 变异与明清易代 一、危机中的权宜之计 二、军事利益集团 三、晚明辽东的社会危机 四、明清易代时期的辽东社会结论 一、边疆社会的卫所 二、实土都司的社会变迁 三、认同变迁与明清易代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与插图
导论
与州县相似,卫所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卫所规范、约束着卫籍人口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变动也会导致卫所的变化与消解。因此,卫所的演变,不但能够反映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而且能够揭示地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本书试图通过考察明代辽东卫所的演变,揭示明代辽东的社会变迁而丰富学界对明代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解。
一、东北边疆的军事社会
明代的辽东都司东起鸭绿江,西山海关,南临渤海,北抵开原。其辖境主括辽河以东的辽原、辽西走廊、千山山脉及其东部的丘陵地区与辽东半岛两侧的海上诸岛。这个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它与东北东部、东北北部的森林地带,东北西部的原地带不同,是适宜农耕民族发展的地域。与此同时,辽东的大部分边界与原地带、森林地带与丘陵地带相邻,除海路外,仅靠一条介于山海之间的狭窄通道与中原地区保持交通往来。上述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华夏族群与北方族群频繁接触、反复争衡的地域。
洪武四年(137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明军由海入辽东。洪武八年(1375),明廷在这里设立辽东都司。此后,辽东成为明代北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时人称为“神京左臂”。
自洪武十年(1377)起,明廷在辽东推行只立卫所、不设州县的管理。因此,辽东社会与内地州县下的地方社会不同,其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皆为卫籍人口。辽东人或是承担军役,戍守边疆;或是耕种屯田,贴补正军,修筑边墙、屯堡等。无论是否直接承担军役,辽东人的日常生活都与边疆地区的军政事务息息相关。
上述情况说明,明代辽东是一个地处东北边疆的军事社会。考察这个军事社会,不但可以加深对明代北部边疆社会变迁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对明代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认识。不过,既有的明代辽东或明代东北的研究专著通常将研究焦点集中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对明代辽东的社(の)会变迁关注较少。以几部经典的东北史研究专著为例予以说明。
杨旸主编的《中国的东北社会(十四一十七世纪)》,是在他的另外两部专著《明代辽东都司》《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③该书虽然以东北社会为题,但并没有围绕14-17世纪东北社会的变迁展开论述。从该书的内容上说(而不是从范式上说),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