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发布的数据显示,外来工逐年增多,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地。外来工要适应城市生活,会面临各种困难。语言适应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外来工的语言使用成了能力的体现和身份的表征,语言不同即难以相互融入,同时还会体验到来自主流社会的敌意与排斥。以往研究一方面忽略了社会排斥是一个主客体互动建构的过程,忽略了外来工在排斥过程中的心理感知与体验;另一方面,社会排斥影响机制局限于制度结构分析,忽略了社会排斥受个体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语言视角分析外来工的社会排斥,试图揭示语言能力及语言口音差异对城市外来工社会排斥的作用机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减少社会排斥,同时鼓励外来工提高语言能力,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目录
章语言差异知多少
一从一则招聘说起
二从社会排斥说起
章 与社会排斥
一社会排斥是什么
二社会排斥如何测量
三怎么理解社会排斥
四怎么解释与社会排斥
第三章 语言引起社会排斥
一语言是什么
二了解外来工的语言
三语言与社会排斥研究
第四章 研究逻辑与设计一研究设计
二文献评述与研究拓展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第五章外来工日常语言世界
一日常语言能力获得的经验之谈
二劳动力市场中的语言弱势
三外来工社会生活中的遭遇
四外来工排斥体验的感知
五排斥过程中的“阈”机制
第六章外来工语言能力获得的内在机制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二资料来源及变量设定
三语言能力现状与分析
四语言能力获得影响机制的解释
第七章 语言与外来工劳动力市场排斥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资料来源与变量设定
三外来工工资现状与分析
四高、低语言能力外来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差异
五语言能力影响外来工工资收入的解释·
第八章语言与外来工社会关系排斥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资料来源与变量设定
三外来工社会交往现状与分析
四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交往的解释
第九章语言与外来工心理排斥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资料来源及变量设定
三外来工社会排斥感的现状与分析
四 语言影响社会排斥感的解释
第十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基本结论
二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影响机制
三减少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附录…
一图目录
二表目录
三附表
后记
摘要与插图
20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有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pan>万人。①自外来工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以来,流动人数逐年增多,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以及政策实务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改革,市场化带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之相适应的是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融入。农入城市后,如一步融入城市生活,关系中国未来的城市程,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社会学界认为,城市外来工的社会融入是指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的融入,并认同其新的社会身份的过程和状态等(梁波、海英,2010),其中括城市语言生活的融入(Rendall,Tsang,Rubin,Rabinovich & Janta,2010;Dustmann& Fabbri,2003;俞玮奇,2017)。
一从一则招聘说起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特定的方言特征。外来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流动,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因为地理位置不同而面对不同的方言。是否具有流入地语言能力是外来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国家规定普通话用于全国范围和正式场合,使普通话逐步成为工作用语、教学用语、宣传用语和社会用语,但并没有明文规定在非正式场合人们语言的选择(陈建民,1999)。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信息,达成理解的工具。语言的隔阂在程度上制约着外来流动人口的人际关系网络、业渠道、工作环境、业余生活、情感认同以及身份归属等(崔晓飞,2008)。具有流入地语言能力有利于外来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有利于其以积极的心态弱化城乡差异,主动融入城市社会(张全仁、李禄胜,2015)。《东方早报》报道……闵行区古美街道人才服务管理所招聘居民区党支等岗位工作人员,摊位上的工作人员直接使用“上海话”跟求职者沟通。在遇到听不懂上海话的求职者时,摊位上的工作人员有礼貌地解释说:“我们居民区的党务工作面对居民,我们需要会说‘上海话’的。建议你参加两天后的闵行区事业单位招聘。”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社区是职能延伸的基层单位和落脚点,负责居民的日常事务的服务与管理。从这条有关社区招聘的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社区对外来求职人员具有的当地话要求也是符合居民的日常交流的需要,但作为部门,将不会当地话者排斥在求职机会之外,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一)从个人经历到公共议题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被作为一容和排斥的手段容表现为当一个说少数群体语言的人在学校学指定的官方语言时,个人与这一族群相互融合;排斥表现为当说少数群体语言的人被迫使用非本族语行交际时,他们处于不利的位置或被排斥的位置(汉弗莱·唐金,2004)。语言与社会共变,汉语不仅经过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更在不同地域、不同社区产生共时变异。我国倡导以普通话为语言,语言的地域与社区差异给社会生活带来不便。我国地域辽阔,历史与文化,形成的不同语言文化体系很难因流动而达成一致。因而,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不同的方言形成了不同的身份标志。
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个人经历——听不懂的说话
我从小生活在江苏省某个小县城的农村,爸爸是上海的下放知青,出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并没有回城。他在农村结了婚,生了子,但与上海那边的亲戚还一直保持着联系。记得有一年暑假,我次去上海的亲戚家,让我感受深的事是亲戚和邻居之间叽里呱啦说的话,我一句都听不懂。我这才知道在我的方言之外还有一种我听不懂的中国话——上海话。而只要我一开口,会听到有邻居对我亲戚说“依乡屋里阿哥家的小囡过来白相了啊”。后来他们翻译过来给我听,是指乡下的我过来玩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