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括教育改革、未来校长、未来学校,教育思享四大篇章,集结了名校长、名专家对教育深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教育的理判断括对教育热点的细致解读、对未来校长培养方向的定位,对未来学校构建的努力探索、对教育细节的深刻感悟,将助力教育工作者破解困惑,不再焦虑和无措,并有理可依、有例可循地重构教育、实现创新,成为支持中国教育成长的坚定力量。
目录
章教育改革
新高考·
钟秉林:新高考改革不能应试化解读
张志勇:“零和游戏”的时代已成过去
杨振峰:符合规律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张志敏:应对新高考改革,校长没必要焦虑
张伟韬:32种选课情况、5538张课表,“新高考”不必慌
杨文芝:新高考与生涯教育,且行且探索
晓阳:反思应试教育,高招不能再唱过去的歌谣
六省校长纵论新高考风云:困会有,但没有走不过去的路
核心素养·
殿军:核心素养生根学校,综评是土壤
石国鹏: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教育者脚下的路
褚宏启: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钟启泉:核心素养,奏响学校变行曲
章未来校长
宏观视野·
张力:历史、现状与未来,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毛亚庆:校长要考虑的一件大事
——学校如何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
陈玉琨:教育的终目的是立德树人
顾明远:解读“反思教育”,人文主义将成为旋律
刘长铭:立德树人要做融通式的教育
邵志豪:教育现代化与校长的使命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
陈锋:学生、学校、校长、教师,未来教育的四大挑战
校力·
唐江林:论新时代中国中小学校长十二大素养
刘长铭:大格局方能成大教育
朱建民:教育要远离名利,要引导学展
夏青峰:用信任培养创新人才
于伟:保护天,尊重个,培养社会
——东北师大附小“率教育”的理论实践探索
赵建军等与尊重是以德治校的精髓
教学与管理创新・
魏书生:抓教学质量的四大绝招
尹文彦:争做教育“实干家”
北京芳地学校:以培训和人化,抓住外籍教师管理精髓
华应龙:我是数学,但我绝不仅仅是数学
徐金海:建设现代学校,首先要练好“内”
第三章 未来学校
教育·
肖远骑:教育变革
——互联网背景下的未来学校建构
刘飞:让“化”在教育中
刘学言:不要因追求结果,忽略教育过程
李栋:浅谈芬兰教育世界的三大优势
创新教育·
钱永刚: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訾艳阳:教育的目的在于“得智慧”
杜毓贞:中学科技教育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朱征:以“STEM+”教育把握未来人才培养脉搏
张瑛:“零起点”做科教,让学生快乐成长
魏锐:如何取走名校的“科学教育经”?
传统文化·
邓振英: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的底色
关红:课内课外多措并举,推广传统文化需内外兼修
袁桂林:传统文校园,教师应先学先会
徐勇: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
教育·
陈:学校改革要“形、神、魂”兼备
韩忠玉:以“信心教育”彰显,更让师生获益
第四章教育思享
于漪:学校美育,立德树人
刘伟:做教育是做“土壤”,好的学校有理想、有梦想
陈:教师从普通到,学校要创设两种“土壤”
林敏:好学校,既“挑”也不“挑”学生
李镇西: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我
张桂明: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三个途径
徐金青:让迎春花不再哭泣
杨德发:教师,没必要每次都备课
边红:从教书到教育我们还要走多久——由教研员招聘引发的思考
摘要与插图
钟秉林:新高考改革不能应试化解读
人物简介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20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4月,在新高考改革被所有人密切关注的时候,校长派有幸约访到一位重磅嘉宾——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深度专访,钟会长对校长派的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不仅对新高考改革节奏作出了判断,而且直面对高考制度设计和新高考改革的质疑声,解读了高考新政的“三目标、两价值取向”。同时,钟会长也提出了给即将启动新高考省份的建议,以及新高考高教与基教需协同改革的深刻观点。
改革成果下半年见分晓
校长派:
新高考改革在上海、浙江已经实践了三年,据您了解,现在是否有对改革成果和经验结?改革大致的实施路径是怎样的?
钟秉林:
后的成果还要等到这一轮改革过去之后,那时再作评价可能会更客观。
很重视改革试点。一方面,组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两个教育咨询机构的专行专题调研括督查和跟踪评价。另一方面,也专门立项,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跟踪评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既是以上两个委员会的委员,也是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负责人,以双重身份来组织和参与跟踪评价。
我们针对上海和浙江两地试点方案的落实情况,比度是否根据既定的任务书、时间表稳,有哪些好的经验值结,暴露了哪些问题,等等行分析、归因,提交给,作为决策参考。
在学生层面,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也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还在探索之中。等到今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之后,我们会作一些调研,结果也要等到那时再作评价。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想通过这二三年的改革产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太现实。而成熟的试点经验分享,少要到下半年。
新高考不能“应试化”解读
校长派:
自新高考改革试行以来,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声从未停止,有校长的、教师的,也有家长的、媒体的,问题似乎层出不穷,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钟秉林:
解读新高考改革,首先要从思想上厘清这次改革的“三目标两价值取向”。
目标之一,是入学机会和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办好每一所大学。然而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的规律使然。因此,让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关重要。
目标之二,是要履行高考基本能——科学选才,选拔合适的人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深造。
目标之三,是引导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孩子发展、个发展,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