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服务能力:重庆导游现场考试实务》严格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文件精神和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涵盖了考纲的要点,注重增加文化板块的内容,注重导游专业和导游工作实际需要,注重资格准入的法律法规知识、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注重重庆市文化旅游行业新。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服务能力:重庆导游现场考试实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新了教材的表现形式,增加了14个文化旅游景区示范讲解,与教材文字无缝衔接,通过二维码植入教材,增强了可读和可视,有助于提高学;二是增设了文化专章,较为地介绍了重庆的主要文化,并在主要景点导游词案例的末尾,专门介绍了关联区域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强化了教材的适用,期望《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服务能力:重庆导游现场考试实务》既是重庆地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又是重庆市导游人员从事导游工作的规范读本,还是旅游院校广大师生重要的基础辅导材料,更是广大旅游者和社会各界了解重庆的旅游指南。
目录
章 现场导游考试规程
节 概述
一、现场导游考试
二、现场导游考试的基本流程
三、现场导游考试评分细则
节 考生要求
一、基本要求
二、景点讲解要求
三、语言要求
四、知识问答
五、临场发挥
第三节 导游词创作
一、导游词":
二、导游词的基本结构
三、导游词的特点
四、导游词能
五、导游词的表述方法
六、书面导游词的写作要求
七、导游词创作流程与要领
章 重庆文化
节 巴命文化
一、一脉相承的巴文化
二、前仆后继的文化
节 三峡文化与文化
一、举世闻名的三峡文化
二、源远流长的文化
第三节 抗战文化与统战文化
一、得天独厚的抗战文化
二、的统战文化
第四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
一、的城市文化
二、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
……
第三章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第四章 世界遗产类景区导游词案例
第五章 旅游景区导游词案例
第六章 大型综合类景区导游词案例
第七章 历史遗迹类景区导游词案例
第八章 途中导游词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服务能力:重庆导游现场考试实务》:
一、一脉相承的巴文化
(一)巴人西迁与巴文化的形成
在历史的记载中,巴,既是名,又是地名。作为名,它是巴族;作为地名,它是巴地。3000多年前的巴人,早生活在湖北的长阳山区,后来势力发展壮大,在廪君巴务相的带领下,逐步向外拓展,从长阳到夷城(恩施),从夷城到枳城(涪陵),从枳城到江州(重庆),终以江州为中心,建立了巴国。巴国的势力所及,繁盛时期,成原,北到陕西汉中及汉水流域中上游,东湖北宜昌,南今日之渝东南、黔东北、湘西北,巴人在巴山渝水的广袤大地上创造了的巴文化。其传奇的人物故事有巴务相率众西迁、巴寡妇清采矿炼丹、巴蔓子将军刎头留城等。
巴文化是古代巴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它是巴族文化和巴地各族文化的集合体。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行文化交流,形成与楚文化和蜀文化并驾齐驱的局面,但又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故也有“巴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称,但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个特征。秦汉统一之后,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
(二)巴文化的代表作
巴文化的代表作,一是“下里巴人”,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记录和歌唱了古代巴人的劳作生息。目前有史料可考的“下里巴人”,可追溯到北魏郦道元的《峡中行者歌》。秦汉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也渗人民歌创作的行列中来,对行加工提炼,产生了诸如《巫山高》等巴渝民歌的经典之作,据资料记载,仅先秦和汉魏六朝,以《巫山高》为同一题目,描写和歌唱过长江三峡的古代诗人有40余位之多。
二是“竹枝词”。竹枝词原先也是巴渝地区的民间歌谣,属下里巴人范畴,巴人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跳,以曲多为贤,带有明显的赛歌质。民间的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具有易学、易唱、易流传的特点。后来,竹枝词被文人所吸收,融会竹枝词民间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并借助竹枝词的格调写出七言绝句,虽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代表人物当数刘禹锡,他于长庆二年(822年)任夔州刺史时,到巫山采风,见民间跳竹枝,效仿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实为文人诗体,对后代影响甚大,其中“杨柳青青江,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是“巴渝舞”。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之类。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乐舞,既供观赏,也成为接待外宾和朝祭祀的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又易名为“宣武舞”,唐代,巴渝舞仍为乐舞之一。唐以后,巴渝舞逐渐从中消失,但仍在民间流传,一直到今,遗风犹存,三峡地区和武陵山区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茅古斯舞,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形式。
巴地还有浓郁的巴人风情,巴人历来崇尚武勇,民风古朴凝重。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常常依山傍水而居。人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岩穴葬,土坑葬等形式葬送逝者。巴人善酿,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据《水经江水注》记载:“鱼腹县(今奉节)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善耕,牛耕田,人扶犁,除‘稻谷外,苞谷、土豆、红苕是其主粮。巴人善织,家家种麻,户户织布,衣物、嫁妆等所需布料均能自给自足,“寅布”即为麻布,今渝西地区的夏布和渝东南的西蓝卡普,均由“賨布”演化而来。
(三)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源远流长的巴文化流淌今,仍然巴韵十足。下里巴人、竹枝词、巫山高,不仅是巴渝文学的重要源头,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摆手舞、花灯舞、薅秧锣鼓、花鼓调、莲花落、肉连宵、川剧帮腔、川江号子、劳动号子等,都与旧时巴歌渝舞密不可分。从“白虎飞升”到“巫山神女”的巴人神话;从廪君先祖“率队”到蔓子将军“刎头护城”的巴人传奇;从“建都江州”到巴县和巴南区的历史;从“巴蔓子墓”和“巴县衙门”到“巴文化雕塑区”和“巴国城”的实物见证,都能看出巴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巴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
二、前仆后继的文化
(一)辛亥时期的文化
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斗争中构建的、以精神为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具有鲜明的文化。它是实践的创造,是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历,重庆的文化,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辛亥时期,民主家杨沧白,忠实追随先生从事斗争,为辛亥的、为推翻封建和建立共和政体立下了汗劳。资产阶级宣传家邹容撰写的《军》,提出用手段推翻清朝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为献身时年仅20岁,《军》为民主吹响了号角,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帝反封建战斗檄文。
(二)20世纪初期的文化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重庆传播,激励的重庆人站在了时代前列,20世纪20年代,四川省重庆组织、中国青年、中共重庆支部、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相继在渝成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高潮,杨闇公、等老一辈了中国人独立掌握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的重要尝试——-顺泸。1927年大失败后,时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的杨闇公等一大批人英勇献身,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时代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