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分析新媒体和融媒体的定义与发,示例了融媒体服务模式的表示、分类、建模和评估方法,概括了多主体、多渠道的融媒体体系结构及其优化目标,基于Petri网给出了“中央厨房”这种典型融媒体服务模式的形式化建模和可视化仿真方法,后描述了传统音频广播融媒化的技术实现方法。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融合相关课程时参考,也可供媒体融合领域研究和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新媒体与融媒体
一、新媒体
(一)互动新闻
(二)智能合成系统
(三)信源的发布权
二、个化电台
(一)用户行为信息采集方案设计
(二)用户微博内容数据采集方案的实现
(三)基于注册信息的用户画像模型
(四)基于微博内容的新用户兴趣主题模型
(五)基于隐式行为的节目收听模型
(六)综合显式和隐式行为的用户—节目—评分矩阵模型
(七)协算法
(八)系统冷启动问题
三、新媒体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路线
四、融媒体
(一)什么是融媒体
(二)县级融媒体
章 融媒体服务模式
一、融媒体服务模式的表示
二、媒体服务模式对服务效果的影响
三、融媒体服务模式的分类
(一)服务模式空间
(二)融媒体服务模式的分类
四、服务模式的形式化表示与分析
(一)CCS与μ演算·
(二)表示与分析
五、融媒体服务模式的评估
(一)基于决策树的融合模式评估
(二)基于粒神经网络的融合模式评估
第三章 融媒体体系结构·
一、多主体融合体系结构
二、可用
三、
四、可信
(一)系统架构设计
(二)基于比特的责任认定方法
(三)基于EIGamal的内容保密比较方案
五、多渠道融合体系结构
(一)有序树构建与同构度度量
(二)情景模式匹配算法
第四章“中央厨房”建模
一、Petri网相关理论及工具介绍
(一)Petri网定义及质.
(二)工作流理论
(三)Ford-Fulkerson大流算法
(四)基于Petri网的大流算法
(五)Petri网仿真工具——WoPeD
二、Petri 网编辑仿真工具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实现
(一)需求分析
(二)前端UI设计
(三)系统概要设计
(四)Petri网编辑仿真工能的实现
(五)系统测试
三、融媒体服务模式的能评价指标
(一)融媒体服务模式的能评价指标
(二)相关评价指标分析方法
四、基于Petri网的“中央厨房”服务模式的建模及分析
(一)“中央厨房”服务模式工作流程简介
(二)“中央厨房”整体工作流程建模及分析
(三)“中央厨房”汇聚部分的Petri网建模和分析
第五章传统音频广播的融媒体探索与实践·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简介
二体技术方案
(一)系统结构
(二)实施方案
三,面向音颊展身的大数台
(一)想这
(二)大教台实施方案
[三]大教胳手台的青每内容与可税优
(时)基于Spurk的音乐编单独岸
四、音细智能分析与标引系统
(一)抓这
(二)音张特征提取与选择
(三)音乐指纹识时
(四)音乐自动标引研究
五、广插节目制作系统
(一)概运
(二)制作系统能模块
(三)节目制作管理子系统
(四)音频编拜器子系统
六、广播节目智能编单系统
(一)概述
(二)风格导向的编排引学
(三)基于大数台的技术方囊
七、数字音额播出系统
(一)超速
(二)播出系统的高可信要求
(三)探掌播出系纯软件的高可信开发方法
八、互联网电台客户端
(一)舰这
(二)融合互联同的客户编开发技术
参考文献
;
摘要与插图
章新媒体与融媒体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牢牢掌握网上舆论权,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不仅关系到媒体展,关系到意识形态、文化,更是关系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执政的现实课题。2019年pan>月25日,在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媒体”的概念。“四全媒体”是对当下媒体形态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对媒体发展特质的提炼,也是媒体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本书内容是关于融媒体服务模式与相关技术的。融媒体服务模式繁多,技术支撑复杂多样,需要从宏观层面构建整体模型,以期厘清融媒体服务的具体特征与形式,形成一个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环境变化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技术发展的趋一步预测。我们首先从新媒体和融媒体的概念谈起。
一、新媒体
从字面上看,媒体即介质,或者说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通俗地说,是宣传的载体台。媒体是有价值取向的,否则成了围台。新媒体即基于新介质的文化信息传播载体,可以呈现出新的媒体形态,例如新闻网站、网络社区、微博、、脸谱网、推特、手机电视、IPTV与数字电视、数字报纸、App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学术上,新媒体指一切具有自由交互特征及数字化分布属的数字媒体,这一关于新媒体的描述,已被部分新媒体工作者接受。新媒体将传统的单向定时广播变为互动按需服务。原来专业机构制作发布内容,现在用户可以自制内容、自行发布,内容可以分散存储在网络的各个部分。新媒体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消除了传统媒体介质之间的边界;受众不再被地理或政治边界所限制,而是被生活形态、心理和代沟等因素限制;受众将变成重要的商和制造商;传统产品增加了多媒体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本质的区别是“互动”。这里的“互动”指具有如下特征之一。(pan>)受众具有对信源的选择权哪个信源,什么内容,什么接收方式(如快慢、清晰度等)。(2)受众具有对信源的发布权哪个信源,什么内容,什么发布方式。其中信源可以是面向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社交媒体。(3)新媒体服务系统能够了解用户行为和需求并按需服务可以采用算法推送方式,为受众提供个化服务。很多人认为,新媒体一般依托互联网,实际上,依托双向机顶盒和同轴电缆的有线电视也具有这里描述的新媒体的互动特征,也是新媒体。从媒体发展依托的介质来看,报纸的介质是纸,广播电视的介质是电子和电磁波,当前的新媒体的介质是互联网或双向有线电视网,可以称其为网络媒体,未来的新媒体可能是基于物联网的实时全息媒体,可以实现万物皆媒,可以称其为物联网媒体。我们以“互动新闻”为例分析新媒体服务。
(一)互动新闻
互动新闻的一个普适概念是“为用户提供互动体验的新闻”。互动新闻中“互动体验”的主体是新闻受众,即报纸新闻的读者、广播新闻的听众、电视新闻的观众以及其他数字新闻媒体的使用者。同时,“互动体验”不括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括受众与新闻作品本身的互动,并且后者正逐渐成为互动新闻的主流互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互动新闻”并不都是新媒体新闻。1.广播互动新闻可以将广播互动新闻的概念表述为:传受双方以直播为通道,连线为纽带,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台,通过互动交流,共同构建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互动新闻括多向互动:观众与主持人、记者的互动,主持人与记者的互动,主持人、记者与当事方的互动,甚括观众与当事方的互动。由此可见,在前互联网时代,对于纸媒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创作实践者来说,互动新闻的判断依据即是否存在人与人的交互,而交互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交互,也可以是借助信件、电话、手机短信等通信载体的交互。这种早期互动新闻中的互动理念具有参与权和参与感的双重局限,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互动的新闻受众才有可能获得互动体验,大多数新闻受众只是纯粹的旁观者,这类互动新闻无法赋予更多受众以参与权。另外,即使是参与到互动新闻内容创作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