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意义即语言的使用”这个核心主题,从三个方面拓展系能语言学相关研究:(一)宏观层面的反思括维特根原型观视角下的系能语法范畴和不合逻辑的表达的意义;(二)微观层面的探究括非限定小句的判断标准、形式标记的能分析、介词能语言学研究、结合语料库方法的小句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有关质疑、语法隐喻的级转移向度和语篇隐喻的必要;(三)系能语言学有关思想的应用括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对外语教学的指引、对术语学研究的启发和在临床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目录
前言部分 意义即语言的使用 1 维特根的原型观与系能语法的语法范畴 1.1 引言 1.2 有关针对系能语法的批评 1.3 系能语言学的哲学根源 1.4 从维特根原型观的角度审视有关批评 1.5 结论 2 关于不合逻辑的语言表达的意义 ——以“没有长度的棍子”为例 2.1 引言 2.2 “没有长度的棍子”所涉及的问题 2.3 “没有长度的棍子”为何无法付诸想象 2.4 “没有长度的棍子”是否有意义 2.5 “没有长度的棍子”的意义是什么 2.6 结论部分 小句与语法隐喻 3 Towards the Criteria of Non-finite Clause Identification -A Systemic Functional Approach 3.1 Introduction 3.2 Preparatory Investigation 3.3 Criteria of Non-finite Clause Identification: Ideational 3.4 Criteria of Non-finite Clause Identification: Interpersonal 3.5 Summary 4 形式标记的能分析 4.1 引言 4.2 能分析基本理论以及非限定成分的定位 4.3 形式标记的能分析 4.4 结语 5 介词能语言学解释 5.1 汉语介词与韩礼德的介词观 5.2 英语介词的发展历史及特 5.3 韩礼德介词观存在的问题 5.4 系能界内部对介词问题的分歧 5.5 结语 6 A Corpuased Approach to the Genre and Diachronic Distributions of English Absolute Clauser/> 6.1 Introduction 6.2 Methodology 6.3 Genre Distribution 6.4 Diachronic Distribution 6.5 Discussion 6.6 Conclusion 7 渐变群在非限定小句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7.1 引言 7.2 范畴化与渐变群 7.3 非限定小句内的渐变群 7.4 结语 8 多重主位的界定与序列结构 8.1 引言 8.2 主位结构研究的另一个视角 8.3 结论 9 语法隐喻理论及有关质疑 9.1 引言 9.2 语法隐喻理论 9.3 语法隐喻有关研究及简评 9.4 结语 10 A Study of Transfer Directions in Grammatical metaphor 10.1 Introduction 10.2 A Sketch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10.3 Language Strata and Grammatical Categorier/> Transfer Dimensionr/> 10.4 Transfer Directions in Grammatical metaphor 1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er Direc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10.6 Conclusion 11 Textu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or 11.1 Introduction 11.2 A Brief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extual metaphor 11.3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or and the Principle for Identify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11.4 Identifying Textu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or 11.5 Conclusion第三部分 应用与拓展 12 从隐范畴和渐变群的视角认识汉语动词的限定 12.1 引言 12.2 汉语发程中的形态变化 12.3 隐范畴 12.4 渐变群思想 12.5 结论 13 翻译原型论的系能框架 13.1 引言 13.2 什么是原型? 13.3 翻译中的理想原型与现实原型 13.4 翻译活动中现实原型的系能框架 13.5 结论 14 系能视阈下的个体化翻译 ——以《道德经》的英译为例 14.1 引言 14.2 个体化相关研究回顾 14.3 个体化翻译视角 14.4 《道德经》英汉语料分析 14.5 结语 15 系能语法核心思想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15.1 引言 15.2 基本问题 15.3 系能语法的核心思想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15.4 结语 16 术语界定规范度的一种评估模式 16.1 引言 16.2 术语学的有关思想 16.3 一种评估模式 16.4 实例分析 16.5 结论 17 临床话语分析的系能语言学理据及途径 17.1 引言 17.2 临床语言学的概念及实现路径 17.3 临床话语分析的系能语言学理据 17.4 临床话语分析的系能语言学途径 17.5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一 汉英人名对照表附录二 各章中英文摘要
摘要与插图
;
;
维特根的原型观与
系能语法的语法范畴
pan>.pan>引言;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探究中,接受公允的、合理的批评是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弗雷德里克·纽迈耶(Frederick Newmeyer)在评论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Butler)的著作(Butler 2003)时说,系能语法(以下简称SFG)内没有真正的批评,也不接受批评(Newmeyer2005:276)。这个说法有失公允,因为我们知道,彼得·马修斯I PeterH Ma~ews)、保罗·波斯塔尔(Paul Postal)、约翰·莱昂斯(JohnLyons)、罗德尼·赫德尔斯顿(Rodney Hleston)等人对韩礼德的理论提出过直接批评(Mathews 1966;Postal 1964;Lyons 1966,1977;Hleston 1988),韩礼德、克里斯琴·麦蒂森(Christian M 1 MMatthiessen)和詹姆斯·罗伯特·马丁(James Robe~Martin)等也作了二回应(Halliday 1966a;Matthiessen&Martin 199pan>;Martin 1992)。纽迈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