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代贵州文学发展的儒学内涵。探讨代贵州书院发展的儒学内涵,及其对科举文学作品的直接影响。深入探析了遵义文化家族的儒学内核和这些家族中有代表的文学家及其文学创作中所呈现的儒学色彩。探讨代贵州方志艺文编纂的儒学化倾向代贵州女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其所呈现的儒学内涵。其二代贵州经学著述的文学思想。以萧光远的诗歌创作和《毛诗异同》为切入点,考察萧光远经学著述的文学化和文学创作的儒学内涵。
目录
绪言章 代贵州的儒学传播与文化发展 节 代以前贵州儒学发展概况 节 代贵州的儒学教育及其影响 第三节 明清贵州经学家与经学著述的地域分布及成因章 代贵州书院与课艺的儒学内涵 节 明清时期贵州书院的儒学教育及其影响 节 《黔南三书院课艺初集》及其儒学内涵第三章 代遵义沙滩家族文化与文学 节 遵义沙滩家族文化的儒学建构 节 晚清咸、同时期莫友芝的图书活动——以莫友芝日记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遵义黎氏家族诗歌创作的儒学内涵 第四节 黎汝谦《夷牢溪庐文钞》的儒学思想 第五节 郑珍散文创作的儒学内涵 第六节 郑知同诗文创作的儒学内涵第四章 遵义宦氏家族文化与文学 节 《屏凤山庄箕裘集》及其儒学内涵 节 宦懋庸诗文创作的儒学内涵第五章 萧光远的《诗经》研究与诗歌创作 节 《毛诗异同》的文学内涵 节 《鹿山诗钞》的儒学内涵第六章 代贵州方志艺文编纂的儒学内涵 节 道光远州志·艺文志》编纂的儒学色彩 节 光绪《黔西州续志》采录诗文的儒学色彩 第三节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所录陈熙晋诗文的儒学色彩第七章 代贵州的女文学及其儒学内涵 节 代贵州闺秀集考述 节 代贵州妇女的诗歌创作及其儒学内涵 第三节 路秀贞的诗歌创作及其儒学内涵 第四节 代贵州女主题文学作品及其儒学内涵结语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必然带来文学与文化的质变。随着西方船坚炮利洞开中国,西方文化涌入华夏。面对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劣势,有识之士逐渐开始反思中国文化之不足。“师夷长技以制夷”,学文化,强国强军强我华夏,成为无数先驱毕生的理想代中国改变文化发展思路的首要举措是改变教育内容与方式。从传统的官学、书院、私塾到大学、中学、小学等新式学堂的创立;从童生、秀才、举人士的科举方式,到走出,远赴日本、欧美留学;从每天读《四书》《五经》到开设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等课程代中国正是通过教育的变革改变了国人的文化观念。
尽管西方文化一度占据强势地位,但随着国人视野的逐渐开拓,有识之士逐渐思索中西文化之关系。从到中体西用,显示国人从洞开一刻的慌乱到心理稳定后的成熟、理智与冷静。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问题代中国的衰落,有人曾将责任归之于儒学,因此摒弃儒学亦成代中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呼声。黎庶昌《〈儒学本论〉序》:
嗟乎!儒为世病久矣!自孔、孟没,而战国纵横之术兴,秦尤不信儒,其亡遂立而待。西人立法施度,往往与儒暗合,世徒见其迹之强也,不思其法为儒,而反谓儒为不足用,是乌足语道哉!孔子曰:“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虽百世可知。”岂非善观世变乎?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以制器者尚其象。”岂非今世西学之所从出乎?曰:“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岂非公法条约之所本乎?曰:“通其变,使民不倦。”又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使孔子而生今世也者,其于火车、汽船、电报、机器之属,亦必择善而从矣。如孟子,其言尤合于时宜,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则订约之说也。“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则交邻之道也。“国贤,必国人皆曰贤。”又曰:“不得罪于巨室。”则上下议政院之法也。“征商自贱丈夫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则关税之例也……孰谓儒果迂阔哉?孰谓孔、孟之道果不可施于今世哉?仆向蓄此论,在东西洋日久,愈信孔、孟之学为可行。
面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儒学迂腐论,黎庶昌深切担忧。在黎庶昌看来,儒学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使用的人出现了问题。其梳理了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