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战国汉初的黄老思想为研究对象,括绪论和四章正文。绪括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文献及使用原则,相关研究综述等。章是对黄老概念的厘清括对“黄老”之名、黄老思想基本内涵的界定,黄老与老庄、道教之间的关系等。章论述黄老思想与其他诸子学派的关系括黄老与杂家、名法、儒墨和阴阳四个方面。第三章考证黄老思想的源流。考察了《老子》所存在的二元思维特征;对黄老之学产生于齐国说提出质疑,并以文献史料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黄老思想发源于楚地的观点;对从春秋末汉初的黄老源行了合理推测。第四章考察了黄老与汉初政治的关系。提出了统治思想的“层次”说;对汉初黄老思想的特行分析,并论述了黄老地位的变动与汉初统治者的关系。
目录
序绪论章 黄老思想释名 节 黄老正名 节 黄老与老庄、方仙道的关系 第三节 黄老思想的基本内涵 本章小结章 黄老与其他思想的关系 节 黄老与杂家的关系 节 黄老与名、法的关系 第三节 黄老与儒、墨的关系 第四节 黄老与阴阳家的关系 本章小结第三章 黄老思想源流考论 节 由对《老子》之“欲”的误读论《老子》思维的二元模式 节 黄老之学产生于齐国说质疑——从齐威“高祖黄帝”谈起 第三节 黄老之学产生于楚地说 第四节 “文子为文种”说新证 第五节 先秦汉初黄老的源与流 本章小结第四章 黄老与汉初政治 节 汉初统治思想层次说 节 汉初黄老政治的特点 第三节 黄老思想指导地位的变迁 本章小结结语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一、问题的提出
黄老在汉初之显赫地位及其对社会秩序与经济恢复的显著作用,两千多年以来为世人称道不已。黄老思想是战国中期甚更早已经产生,并在战国中晚期到汉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处于显学地位的重要思想流派。黄老思想在汉初大约70年的时间里处于政治思想上的指导地位,为社会秩序与经济的恢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大汉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武帝之后和东汉前期,黄老虽已不再是官方名义上的统治思想,但仍然在政治上发挥着切实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中,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思想为社会创伤的屡创。但黄老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渐趋衰亡,在经历了汉代的经学昌盛、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佛学继起之后,黄老著作竟澌灭殆尽,托名黄帝的道家典籍在《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黄老之学只剩一本《老子》,旧时显学竟成绝学,人所共知但人莫能言,以湮灭千馀年而莫能明。即便如此,黄老思想中作为“君人南面之术”的部分并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依然指导着统治者的统治术;其柔弱谦下的观念也依然规范着知识阶层的行为方式。这些都从未因罢黜而间断,是深植于中华传统思想之中的。
1973年底马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真如石破天惊丰富了人们对黄老的认知。无论如何,人们对终于有了感认识,一时间讨论黄老思想的文章和专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中陆续发现的几于《黄帝四经》的黄老作品,推助着研究的热潮,黄老之学遂在时隔两千多年之后再次成为“显学”。
中国传统思想向以儒、释、道并称,道家虽不及儒家思想之正统地位,但三分天下有其一,不知“道”,即无以知中国。而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提道家,便是老庄,黄老久已被忘却。事实上,黄老的萌生既不后于庄子一派,其初的影响更非庄派所及。研究黄老,对于理解道家、理解中国传统,重构中国早期思想史的版图,无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诸子下,学者们虽然试图对黄老有所研讨,但因书缺有间,除了个别文章能有所建树,大多如盲人摸象是难得要领。对黄老的深入研究,也只是自1973年以来的三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