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退化高寒甸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青海省生态立省、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黄河源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针对黄河源区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畜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结合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以黄河源头的果洛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学、生态学、业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系统理论,采用常规植被调查和生态化学计量等方法,结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高寒句退化演替机理与恢复治理生态效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依托团20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对黄河源区高寒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行了展望,期待本书能对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起到的支撑作用。

目录

1 绪论 1.1 高寒甸生态系统 1.2 高寒甸退化现状 1.3 高寒甸退化成因分析 1.4 退化高寒甸植被-土壤-微生物系统研究的意义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案 2.1 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3 黄河源区高寒甸土壤-植物系统对地退化的响应 3.1 退化高寒甸植被生产力及群落特征的演替动态 3.2 退化高寒甸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化高寒甸土壤酶活变化特征 3.4 高寒甸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5 高寒甸土壤微生物群落能特征的退化演替规律4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甸生态系统恢复及调控机理 4.1 退化高寒甸人工修复技术及生态修复现状 4.2 研究方案 4.化高寒甸植被恢复技术及其修复效应分析 4.4 退化高寒甸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及酶活的演变趋势 4.5 土壤微生物对退化高寒甸植被修复的响应与反馈 4.6 计论 4.7 小结5 黄河源区高寒甸退化过程中生物、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与反馈 5.1 退化高寒甸植被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 5.2 高寒甸土壤因子对地植被及土壤微生物的网络调控 5.3 高寒甸土壤真菌与细菌之间的协同/竞争 5.4 土壤酶活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 5.5 高寒甸环境因子耦合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关联 5.6 讨论 5.7 小结6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甸生态-生能协同恢复策略 6.1 建立完善地退化格局及等级划分的3S监测体系 6.2 地有害生物综合 6.3 乡土种资源挖掘、选择及优化配置 6.4 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恢复技术 6.5 土壤环境改善与土壤质量提升 6.6 合理放牧、优化管理制度 6.7 积极推动牧民文化和科技教育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1.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高寒甸生态系统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与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合称为三江源地区均海拔3500~4800m。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条件造了的地生态系统,基本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次生地、高寒地(含高寒甸、高寒原等)、荒漠原、温带原和沼泽化甸等我国所有的地类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面积约占青藏高土地的51%。甸是三江源区分布广、面积大的地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山森林郁闭线以上、雪线以下,占据着青海各高山的中上部,在唐古拉山、巴颜克拉山、积石山、阿卿山和昆仑山均有广泛分布,其中,以高寒甸类为主体(赵新全,201pan>;董全民等,2017)。

高寒甸是亚洲中部高山及青藏高原隆起后所引起的寒冷、湿润气候的产物,是高原和高山的地带植被类型(赵新全,2009),以密丛短根茎地下芽嵩属植物建成的群落为主,是青藏高原和高山寒冷中湿气候的产物,是典型的高原地带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高寒甸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简单,层低矮,生长密集,质优良,为良好的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以及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准格尔盆地以西山地和祁连山、天山等亚洲中部海拔在3200~5200m的高山地区,约占三江源区各类场面积的50%(赵新全,2009;秀红和傅小锋,2004;董全民,2017)。

高寒甸作为三江源区的主要地类型,对该区域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有重要影响,在保障区域生态格局和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因特殊的和大气过程,高寒甸对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扰十分敏感,气候系统的微小波动都会使地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响应和反馈而导致群落结构、生物多样和生态系能都发生很大的改变(赵新全,2009),也由此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脆弱区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地超载放牧、采挖沙金和旅游区的开发及一些大的工程建设等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高寒甸植被覆盖度降低,有害动物肆意妄为,毒害杂入侵,地生态系统持续退化。

1.2高寒甸退化现状

地退化是在特定环境下原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地植被衰退、土壤生境恶化、地生产能力和生能下降。广义上将地退化定义为天然地在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由于过牧、刈割等不合理利用,或滥割、滥挖、樵采破坏地植被,引起牧生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地利用能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甚失去利用价值的过程。地退括地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