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人集

价格 98.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万俊人,1958年生于湖南岳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本作品集是作者从事多年的论学研究的在各种报刊发表过的。我们此次从这众多的文章中遴选出来,加以精心编辑。本文集主要收集了作者30多年来具有专业学术代表的论文20余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伦理学,含伦理学基本理论、西方伦理学和中西伦理学比较研究;一类集中于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一类为教育哲学或相关主题的论文。

目录

论中国伦理

论中国伦理学之重建

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互镜式学术评价中的伦理精神与伦理学研究

当代伦理学前沿检视

斯多亚派伦理思想研究初步

康德与萨特主体伦理里思想比较

试析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道德观念的冲击

科学・逻辑・道德

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

道德类型学及其文化比较视境

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

关于文明之我见

政治如入哲学

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美德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建构

正义理念的伦理表达与政治建构

诺齐克人权理论摄义

摘要与插图

论中国伦理

命运,既是一种内在必然的既定,也是一种外在偶然事实。惟前者而使它具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历史意味,而惟后者又使它拥有一种蕴含创造可能的未来指向。步履沉重而辉煌灿烂,荣承千古而亟待,几经沧桑却依然期望重建,这是中国伦理所在。面对现实社会改革和文化嬗变,中国伦理学这艘雄风几时的巨艨确乎已经到了西勒与卡尔利比迪斯之间,退两难之境。一面是要求革新道德文化的疾呼,一面是执着保存传统菁华和余脉的呐喊,一面是诟斥国粹乃迎奉西化之美妙的振振有词,一面是护卫祖宗荣耀、唯恐之敞开有失道德文明古国之”“的惊慌失措。改革、取的现实主义文化价值观与固守因袭、自封的传统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相互交织着、撞击着。然而,中国伦理学之历史预制与现实选择以及它所面对的未来前景,都使它不得不做出决断,在当今中国社会历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合理地确立自己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以期找到它真正的再生之地。

一、预制:辉煌与沉重

对于一个素以传统道德文明著称于世的民族来说,面对今天如此深刻的道德震荡,不能不说是对我们民族自身文化心理和伦理思维水准的一次历史考验。道德文化传统的辉煌悠远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需要理梳理和消解的遗产。它既容易成为现代程的沉袱,也可以成为现代化创造的珍贵财富。对任何道德文化传统的都是肯定与否定、接受与批判、认同与的双重过程。所谓传统,首先是一种预制。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辉煌同时也意味着它作为铸成中国伦理的历史文化基因的决定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实用理文化。这一前提决定了生长在该文化母体中的道德之突出成熟。这种早熟的伦理文化在中国农业文明的漫程中曾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pan>)它是人类历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余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即所谓孔孟之道)和强烈的实用化与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定向,使中华民族的古文明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政治与伦理的有机整合。在人类农业文明早期,它容的理论内涵足以使它享有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地位,成为人类早的伦理文化源头之一。(2)它具有积极的入能,且由于它较早利用并嫁接了世俗教育的中介化桥梁,又使它与社会实际生活形成了的密合。尽管孔子本人的社会政治学说有悖于当时的时势,但他所创立的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却切实地洞察和适应了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封建社会的需要,成为维持中华民族整体展的内在精神支柱。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得以维两千年,实在得诉之于儒家伦理的黏合作用。(3)它特具的内向价值定势使它较注重个体内在品格的修养,而其家庭伦理的特又使它较为关注人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亲和。因之能较有效地促成个人内心的道德义务感,并程度地加重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偏好。这能显示出它特有的崇仁尚义、重义轻利的非实利主义风格,对社会生活中人人关系的契合有其特殊的黏合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和。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儒家伦理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有力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统一。

然而,传统伦理的历史意有正负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内疾同其拥有的辉煌历史一样深厚,对此,不妨……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