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经”“四书”“儒学义理”“儒学史”“简帛儒学文献”五个部分。另收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有说服力的儒学》两篇文章。
目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郭齐勇
做有说服力的儒学陈少明
一、五经
(一)经学通论
(二)《易》
(三)《书》
(四)《诗》
(五)《礼》
(六)《春秋》三传
二、四书·
(一)《大学》
(二)《中庸》
(三)《论语》
(四)《孟子》
三、儒学义理
四、儒学史
五、简帛儒家文献
附:儒学研究论目(2013-2017山东卷)
;
摘要与插图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郭齐勇
今年元月,中办与国办印发、下达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在国体战略的高度,作出了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意见》坚持以来中央与有关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的系列指示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根本与灵魂的观点,、多层面地指导了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继承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工作,尤其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社会生活的转化与融合方面,在基础教育乃全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提示与部署。以下我从三方面谈谈学会。
一、增强对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体认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1pan>月,专程去曲阜考察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圣贤人格的高度敬意。2014年2月,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结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民族。这十八个字是中华民族发程中积淀而成的,今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亲和力。二是时代。以“仁爱”为中心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作为价值理念,具有民族、地域、历史的普遍。中外文明交通史表明,中华民族可以秉持这些核心价值,与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文化作沟通对话。三是实践。上述价值理念,要么针对的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要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譬如和合观念之于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大同观念之于世界等。四是简易。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后,这些价值理念已经融入到人民大众的情心理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格,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信仰。
这些渊源有自、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梯、忠、信、礼、义、廉、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幼施于人”“老召老以及人之老,幼否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天理人心、良知良能、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等,不仅在百姓日用间影啊极大,同时还作为中国精神与智慧,影啊远及东亚、欧洲,参与了今日世界文明秩序的建设:传统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以来,多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他看来,文明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观。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即真正认识、体悟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灵魂,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二、经典与经典教育的系统
《意见》指出: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基础教育而言,
我们希望语文、史地、德育、思政,其体、音、美等各课程、教材与读本中多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括民族、地区的文化因素。还可以专门设置一门传统文化的课程并编好教材。现在各址都在抢编此举读本、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明显带利化与工具的趋向。编好教材,编者首先要有正确的目的、理念,其次要有相当的国学修养,再次要遵守循序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儒释道、蒙学读物、家训,乃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还有民族与地方化等,丰富多彩,我们应充分照应到多样,要重视生动活泼的各种材料,选取可读、趣味的内容。尽管如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碎片化,而应有其系统、整体。我们还是要强调多样中隐然有统一,这些教材的编撰要有理念的指引,即不忘价值理,不忘教育目的。我们对学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文化传统的教育,一以贯之的还是让学生逐步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之所以为人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道理与核心价值,这是中心的中心。当然,不能硬地灌输,而应采取春风化雨的浸润的方式。
选取反映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内容形式俱佳、情文并茂的范文有意义。可以学《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抄》,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的经验,甚可以直接选用其中的内容。上述姚编《类纂》、曾编《杂抄》还特地选了古代不同的文体,如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等。这对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也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