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意向问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是现象中尤其明显。书稿以意识意向、身体意向及伦理意向为关键词,分别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相关思行了深入分析,不仅详细解释了列维纳斯对两位德国老师的现象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还详尽阐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得出结论,三者思想的承接实际上正是一段意向不断主体同化的历程。在以上论证中,以意向为切入点,对过往相关研行了以下完善:一是条理地串联并补充起原本只是散落于某一哲学家或的意向概念,对行了系统梳理;二是突破了主体与时间框架,对列维纳斯哲行了创见解读;三是通过将意向的突破作用延伸当代法国哲学而重新揭示出一条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目录
绪论 意向的源起、定型与分流章 现象学意向的意识式确立 节 质料的奠基 节 客体化行为的助力 第三节 含义充实的补充章 意识意向的完善与主体同化本质 节 范畴的统筹与无力 节 多重补救与主体同化本质第三章 现象学意向的身体转变 节 海德格尔的分析与阐释 节 形式指引与实存关注 第三节 意识批判同身体转向第四章 身体意向的主体同化延续与影响 节 此在的印证 节 存在溯源与主体同化延续 第三节 生存影响与他者修正第五章 现象学意向的伦理维凸显 节 胡塞尔意向评判 节 海德格尔存在论逃离 第三节 伦理意向创设与缺陷第六章 伦理意向的主体同化与效应 节 语言襄助与他者呈现 节 质澄清与政治指向 第三节 主体同化与效应结语 现象学意向的逆射之路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与插图
词源来讲,“意向”(intentionality)一词可追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intentio”,也正因为如此,《哲学观念字典》指出:“意向这个术语由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学派及胡塞尔(Edmund Husserl)从经院哲学那里重新启用。”①“intentio”的动词形式为“intendere”,意指把箭射向靶子的行为,因而暗含“指向”意义。如果此来讲,意向的源起又可柏拉图(Plato)。柏拉图在《克拉底鲁斯》一书中指出,心理活动对于对象的指向如同弓箭对于耙子的瞄准与射向,“信念要么是灵魂所从事的一种对事物怎样成立的知识的追寻,要么可称之为弓箭的射击”,“思想更是这样”。②在此理解中,柏拉图已经触及“意向”这一概念,并且他突出了意向的意指含义:“心理现象关注某对象类似于箭对准某物(intendere arcum in)。”③即是说,心理活动意指对象。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将意向研一步。在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观念和感觉,在他看来,观念以感觉为基础,它不仅是后者的产物,更被严格限制在其范围之内。以之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指出,观念是可感物与理智物的中介,它不仅是思想的材料,更是思想的直接对象。在此背景下,亚里士多德接着强调,在思维中,观念只是接受了感觉对象的形式而去除了其质料,他也因此在对观念的关注中扩大了意向的研究范围:意向不仅关注指向,而且还关注指向谁。亚里士多德终得出如下结论:在思维活动中,思维意指对象,且这种意指对象是无质料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无质料之形式”观点对中世纪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阿维森纳(Avicenna)用拉丁文“mana”和“maqul”对行了意指而后来的译者又将之翻译为“intentio”。“intentio”在中世纪文献中频繁出现,但这种流行却并非偶然,而是因为“intentio”与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紧密结合。中世纪神学的旨趣在于探讨以下问题:不同于其他存在者,他无时无处不在却又未留下任何的质料痕迹,我们该如何认识他?这种认识方式与认识其他事物的方式有何不同?而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工作,是用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行回答,在此执行中,意向及无质料的形式成为存在且可为人所接触的方式与途径。这种理解在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思想中有着明显体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已经开启了对意向思想的比较专门的研究,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对于感知活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且在其中强调了意向的重要作用。在对视觉这一感觉活动的细致分析中,奥古斯丁指出,视觉因对象而形成,“当对象被看到时,它便让视觉集中于被看的对象之上”①。而视觉的形成,除了离不开对象之外,还须借助主体的作用。因此,对于感觉活动来讲,主体与对象缺一不可,“在认知的每一阶段,必然要涉及两种形式,一个是施加印象,一个是被施加印象”②。可奥古斯丁却又补充说明:单靠主体与对象并不能真正形成认识,还需要辅以意向。他将之称为“使感觉对准对象以看清它”,即是说,施加印象与被施加印象之所以能达成一致,是因为意向;而意向之所以有效,在于其具有爱,“灵魂便用爱的胶水将施加印象与被施加印象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③。
以对感觉活动的分析为基础,奥古斯一步将其意向关注到思维层面,他指出,思维与映象间有着同感觉与对象间相似的机制,“灵魂可以让它的意向力对准物体对象,在别的情况下,又可以让它转向映象”④。在此理解中,奥古斯丁便将意向同质料对象相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将之同非质料的映象相连接。阿奎那(Thomas Aquinas一步深化了意向的这种含义,他将意向活动定为心灵的内在活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