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常州中医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毗陵自古多佳士,医道术行誉神州”,如的陶弘景、许叔微、罗知悌、肯堂、余师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张赞臣、吴、徐衡之等。 本书收录了古往今来常州籍(含、金坛、溧阳)悬壶济世的医家,以及落籍本地的行医者,共计四百余位医家。书中图文并茂地记述了他们的、医术、业绩、著作等,其中不少图片是作者多年来多方收集的珍贵老照片,见证了常州中医历史,弥足珍贵。另外,还介绍了常州中医简史、历代医药著作现代的中医药发展概况、中医传承世家谱、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等,并且披露了一些可供现代人借鉴使用的养生之道和方剂药典,以冀传承学术、惠泽后代。
目录
篇 常州中医简史 附:常州医学与先医庙 长年医局、寿安医局、临时医局、施诊所简况篇 金坛中医概况 代溧阳的知名中医概况 常州青果巷的医学遗存与医家第三篇 传承数代的中医世家 常州赐书堂徐氏世医 孟河费氏世医 孟河马氏世医 钱氏儿科世医 法氏内科世医 汤氏妇科世医 孟河沙氏内外科 罗墅湾谢氏世代悬壶 焦溪丁氏世代中医之家 焦溪承氏岐黄世家 金坛儒林树德堂妇科 金坛老人山程氏骨科 溧阳蒋氏伤科 奚氏儿科世家 常州历代医家主要医著目录第四篇 常州中医学会简史 附:常州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州针灸学会 孟河医派的历史与发展第五篇 常州历代医家录 丁焕——明代儿科名医 丁子良——清末医家 丁天吉——保赤国手 丁元彦——民国中医教育家、临床家 丁甘仁——代中医教育的先驱 丁光迪——中医理论家、临床家 丁仲庆——名医 丁伯安——民国上海中医师公会理事 丁怀仁——江苏省名老中医 丁济万——民国上海中医领军人物 丁济民——上海中医教育家内科名医 丁遇吉——痔科专家……编后记
摘要与插图
常州中医简史
常州历史,是一个有两千五百余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春秋称“延陵”,系春秋时期吴寿梦的第四子季札的封邑。常州经历代变更,数易其名,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此后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起,常州府辖、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八县,素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1949年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县,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宜兴、溧阳、金坛六县。1953年pan>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常州经文明肇辟,德业之盛,代不乏人,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人文荟萃”之地。是在明清时期,常州名人文入了鼎盛时期,被誉为中代史学思想源头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以及孟河医派,铸了常州文化的辉煌,青果巷成为闻名全国的“状元街”和“名人巷”。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有六十余位是常州籍人士,如华罗庚、吴等。
在常州淹城古遗址出土过针砭的骨针,证明常州的先民在二千五六百年之前,有医术的活动,千百年来,子承孙继,绵延不断。常州地区的中医学研究一直比较兴盛,代有名医,悬壶济世,在民间留下佳话。梁武帝萧衍自己不但收集医书,经常为病人治疾,曾经亲自为儿子萧绎眼疾,还钩沉稽古,著《杂》《坐右方》《如意方》《大略丸》等医学著作。梁简文帝萧纲对医学精通,著有《如意方》,还曾撰写《劝医论》,云“九部之脉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声辨色,甚秘”,提示为医者要敢于吃苦,才能做良医。此文后被收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医药家陶弘景精于阴阳五行,其对学的贡献颇大,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经》,并著成《本经集注》。该书按质分类。他的《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养延命录》和《诀》都是医典。梁元帝萧绎博学多才,著有医药书籍《杂》《宝帐仙方》《灵寿杂方》。据《中国医学史年表》载,552年,日本使者晋见,梁元帝萧绎赠日本钦礼物中,有一本《针经》,是中国早期针灸学著作。隋代养生家萧吉博学多才,尤精阴阳、历算、养生术,曾任太府少卿,著《养生要方》二卷,《相经要录》,均佚。
唐朝本邑州府设医学博土,掌管、巡疗和传布本、等事。隋唐间医家许胤宗,以医术,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其医术颇为人称赞。到宋朝,常州医生减中立,被风流皇帝宋徽宗接入宫中,成为御医。宋朝时常州环有许叔微、罗知悌两位名医。名贯古今的大医学家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于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他留下了《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辨类》,以及《伤寒歌》3卷100篇。医学家罗知悌,将北方诸家医术传江南,他留下了《心卯绀珠》。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常州是苏轼的故乡,他不但对文学和书法精通,而且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是一位严谨的用药专家,著有《养生诀》《胎息法》《续养生论》《节饮食说》《养老篇》等文章。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洗冤录集结了宋代和以前法医的经验,是世界上早的法医著作,他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淳祐五年(1245年)转任常州知州,议重修《毗陵志》。宋末元初,常州人徐养浩生三子,述、迪、选,均有医名,谓:“徐氏医名,东南代不乏人,实颐斋始也。”元代设置了隶属于常州路(元代常州行政等级由宋代的州升为路)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元代医学的长官叫“医学教授”,下设学正、学录各一员,另有直学、司吏各一名。元代的常州名医蒋达善,声名满于吴越之间,著有《医镜》20卷。子宗武亦以医名,天顺间以名医征入供奉,授太医院御医。在地方官医制度方面,明初主要为继承元制,在地方设立医学和阴阳学,规模之大,远超历代。医时负责专业教育考试、祭祀等专业事务,若遇灾荒则与惠民药局一同承担施药、救济民众的任务。明代医学家肯堂,堪称代表作的是《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明代阳湖人汤玉,世业妇人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