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庸

价格 45.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8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作为“四书”之 的《中庸》原为《礼记》之 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因不满意宋儒对《中庸》的解释,认为他们表面上看似气象非凡,但因袭佛道两家之说,自己却又不深究“因明”逻辑的辨证, 经逻辑推理,往往自相矛盾,南怀瑾先生亲自撰写了《话说中庸》 书。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四书”讲解的后 本,也是他为数不多的亲自撰写的著作。他在讲述时,先“依文解义”,即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然后再做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与《大学》《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相结合,更融会贯通佛、道学说,指出《中庸》涵盖了许多重要概念。由这些概行阐发,他触类旁通,广征博引,列举中外历史故事,结合自身的阅历和感受,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行了深刻剖析和生动解说。

目录

出版说明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何谓《中庸》

宋儒程朱说《中庸》

《中庸》与《中论》

中不中用的中是《中庸》的中

上论依文解义先说《中庸》的纲宗

自在从容中道难

入世修行从容中道更不易为

天命之与地缘人的异同

形而下的人与形而上的天

从人道本位的修行说起

天人之际鬼神之说

论虞舜姬周的受命于天

祭祀和□□

“修道之谓教”的治国之道

智、仁、勇的比类发明

治天下的九经

治国九经的补充

下论反身而诚的真识

《中庸》的顿悟与渐修

天地万物存在的元能

结语

附录一 话说中庸 南怀瑾原著 刘雨虹编整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何谓《中庸》

宋儒程朱说《中庸》

《中庸》与《中论》

《中庸》的中

上论《中庸》的纲宗

自在从容中道难

入世修行从容中道更不易

天命之与地缘人

人与天

人欲的问题

大小的问题

从人本位的修行说起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作风

天人之际鬼神之说

虞舜和姬周的受命于天

祭祀和□□

“修道之谓教”与治国之道

五达道与三达德

关于智、仁、勇

治天下的九经

治国九经的补充

谋而后动

下论反身而诚的真识

《中庸》的顿悟与渐修

天地万物存在的元能

圣人之道愚人之行

礼赞孔子德

结语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年谱(简谱)

摘要与插图

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个名称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它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是被《中庸》所误,所以弄得国家□□百年来吃尽了苦头。但你如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研究《中庸》了。
  一般人们所谓的中庸,大概是马马虎虎,糊涂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现代人用湖南话来说,是和稀泥;用上海话来说,是捣浆糊。万事得过且过,不必太认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了。比较好一点来说,只要不左不右,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的主张,做个随波逐流的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这样地理解《中庸》,这样地用《中庸》,当然会使人个个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的确是□□之学,实是不值一谈。
  其实,《中庸》是一本书,它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继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篇《大学》,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一系儒家学问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当中国春秋时代的末期,也是战国七雄争霸的开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间,比西方文化希腊上古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出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时期,孔子还在世,他是曾经亲自受到孔子的教养,但他却从曾子那里接受学问教育。所以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后来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为什么要著《中庸》呢?我们根据孔子后人所著《孔丛子》一书的记载资料,子思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后世疑为六十岁之误,考证难详),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对他表示不高兴,叫人去围攻他。事情被宋国的君侯知道了,亲自去救出了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说:“文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乐朔和子思讨论学术,他们是怎样地发生歧见呢?《孔丛子》的记载: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尚书》——《书经》所收集的,只有《尧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费誓》啊,都是模仿尧、舜的话,实在不够格)。子思答曰:事□有极,正自当耳(那是时代社会有所改□,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对当时的作)。假令周公尧舜,更时异处,其书周矣(假使周公和尧、舜,彼此颠倒上下换个时代,那么尧、舜的文告,也便会和周代的文句一样了)。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乐朔说写文告,本来是要一般人们都看得懂,知道了事情,所以愈简单明白愈好。但读那些古书的文章,有些故意作出读不懂的字句,这不是有意找麻烦吗?)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非其人,道不贵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说:古书上的记载,固然有时觉得很深奥,其实,只要对文字学的训诂下点工夫懂了。古人把口说的话□成文字,要求典雅一些,才使文学有艺术感。从前鲁国也有乡下的里巷之人,像你一样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子思)对他说:学问之道,是传给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对学问之道,有什么可贵之处呢?现在你怎么也和一般不学无术的人一样见解呢?)”
  子思这样说了,乐朔当然是“不悦而退”。便回来对他自己的党徒们说:“孺子辱吾(孔伋这个小子,当面侮辱了我)。”“其徒曰:此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驾而救子思。”(乐朔的党徒们听了便说:孔家的祖先,虽然也是宋国的人,但隔了很多世代了,而且和我们有旧仇,我们正要找他出气、修理他。因此,来围攻子思。幸而被宋国的君侯听到了,才亲自带人来解救了子思的危难。)
  但《孔丛子》又记载“子思作《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正如子思所说,读古书要知道训诂之学了。古文所说的“篇”字,是从竹从扁。换言之,在子思的时代,作书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面。所以说《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后来宋儒朱熹把它割裂分编成三十三章,这便□成了《大学》、《中庸》朱注章句之学的起源,并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对《中庸》原著考证起来,实在也并非容易的事,我们也只好各说各的了。
  何谓《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据《孔丛子》实的记载,他是为了解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保持中华□□传统文化学问之道的著作。所谓“《中庸》一书,其中言智、仁、勇,言费隐,言诚明、天道、人道。非深入圣人之奥,不能达于心口。子思之学,有渊源于中庸乎见之矣”。
  在初唐时期,孔颖达著《礼记正义》,引用汉儒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但到了南宋初期,宋儒朱熹自作《大学》、《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编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圣境,根据韩愈一篇《原道》论文,认为《中庸》是传“上古圣神,继天立极”的道统,从尧、舜的传心法要而来。那是尧传位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允执厥中”的话。舜再从他一生经验结,更加深入地悟到人的精微,加了三句而传给禹,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承相续。但从孟子以后,便失传了,这便是韩愈《原道》的意思。因此朱熹认为,现算由宋儒程颢、程颐兄弟重新悟出来了,再传到朱熹等人,又把道统接上去了。朱熹和宋儒们却绝口不提这种道统说法,是根据韩愈的《原道》思想而来,未免太过小器了。同时又说:“其曰天命率,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这也都是朱熹对《中庸》确有心得的另一见解。于在朱注《中庸》章句开头,标榜程颐(伊川)解说《中庸》的书题,稍等再说。
  有趣的是,到了清初乾隆时代,有名的诗人才子袁枚(子才),他□讨厌宋儒理学,也□不喜欢佛、道两教。他对于《中庸》,认为是西汉儒家的作品。因为他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动不动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独称华岳。他断定子思没有到过秦地,哪得见过华山或嵩山。袁子才素来有文思辩才,但对于这些论点,始终免不了名士气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孙,都遭逢乱世,周游行踪所及,岂可认为他们不知华岳!不能单凭一句书本上的文字来作论据,断定子思未见过华岳。袁枚善于谈诗选色,精煮随园豆腐。于义理之学,并未深入,而且也是所,远,不足论也。但后人也有认为《中庸》“载华岳而不重”的“华”字,本是山岳的“山”字,乃汉代传刻之误,较为有理。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