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综合分析隐喻能力的各种理据,重新界定隐喻能力,并根据新的理论定义提出隐喻能力操作定义,认为隐喻能括隐喻理解、解释、辨认和产出能力。在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基础行任务设计括隐喻理解难易度判断、隐喻解释、隐喻归纳、隐喻填空和隐喻写作五项任务。在对调查工具中的语言和文化因行控制后,*择*内高校英语专业1-4年级大学生和英语母语者被试人员,作为语言明显不同的组别,对他们通过测验任务所反映出来的隐喻能行对比研究。
目录
引 言
0.1研究动因
0.2研究创新
0.3研究意义
0.4本书结构
第1章文献综述
1.1隐喻能力定义
1.2隐喻能力的具体维度
1.3隐喻能力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3.1个体差异特点
1.3.2个体差异影响因素
1.4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1.4.1隐喻能力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关系的
理论探讨
1.4.2隐喻能力与语言关系的实证研究
1.5文献批评
1.6本章小结
第2章隐喻能力的新定义
2.1隐喻能力的理论定义
2.1.1理论定义
2.1.2隐喻能力与语言关系的理论探讨
2.2隐喻能力的操作定义
2.3隐喻能力理论定义与测验任务逻辑关系
2.3.1隐喻理解任务
2.3.2隐喻解释任务
2.3.3隐喻归纳任务
2.3.4隐喻填空任务
2.3.5隐喻写作任务
2.4本章小结
第3章实证调查
3.1研究问题
3.2研究对象
3.3研究工具
3.4数据分析
3.4.1隐喻能力评分
3.4.2隐喻能力的比较
3.5本章小结
第4章结果与讨论
4.1隐喻理解任务
4.1.1不同年级被体隐喻理解比较
4.1.2中外被体隐喻理解比较
4.1.3不同年级被试对抽象程度不同隐喻的理解比较
4.1.4中外被试对抽象程度不同隐喻的理解比较
4.1.5不同年级被试对难易度不同隐喻的理解比较
4.1.6中外被试对难易度不同隐喻的理解比较
4.2隐喻解释任务
4.2.1不同年级被试隐喻解释的评分比较
4.2.2不同年级被试隐喻解释语义视角比较
4.2.3中外被试隐喻解释语义视角比较
4.3隐喻归纳任务
4.3.1不同年级被试隐喻归纳评分比较
4.3.2不同年级被试隐喻归纳源域范畴比较
4.3.3中外被试隐喻归纳源域范畴比较
4.4隐喻填空任务·
4.4.1不同年级被试隐喻填空评分比较
4.4.2不同年级被试隐喻填空源域范畴比较
4.4.3中外被试隐喻填空源域范畴比较
4.5隐喻写作任务
4.5.1不同年级被试隐喻写作评分比较
4.5.2不同年级被试隐喻主题和源域范畴比较
4.5.3中外被试隐喻主题和源域范畴比较·
4.6本章小结
第5章研究结论
5.1研究发现
5.1.1隐喻理解的发现
5.1.2隐喻解释的发现
5.1.3隐喻归纳的发现
5.1.4隐喻填空的发现
5.1.5隐喻写作的发现
5.1.6余论
5.2研究贡献
5.2.1理论贡献
5.2.2方法贡献
5.3教学启示
5.4研究局限
5.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大学生隐喻理解与产出调查
附录2:隐喻理解难易度判断任务中例句情况一览表
附录3:中国被试的隐喻理解难易度判断选项频率和百分比
附录4:905工程语义分类体系中“属”分类
摘要与插图
本研究以25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名1-4年级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和部分外国被试
(按:本书中除了引用部分外,其他部分的“外国被试”与“本族语者”基本同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和中外被试在隐喻理解难易度判断、隐喻解释、隐喻归纳、隐喻填空和隐喻写作任务中反映出来的隐喻能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年级隐喻能体上并没有呈现随年级升高而递增的趋势,二年级被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与隐喻能力的定量数据的相关系数并没有达到显著。中外被试隐喻能体也趋向一致。研究结果验证了隐喻能力与语言无关的假设,这在程度上表明了不同群体和文化的人们对于共同赖以生存的周围世界的认知共,决定了隐喻能力的一致。
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研究动因
二语外语学知主体利用感知体验与认知能力,主动建构和加工目标语语义网络体系的过程。而认知语言学所关涉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的象似学说,以及隐喻在意义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转换作用,都有助于解释认知体验和语言关系方面的诸多问题。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在语言理解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知语言学试图研究人类从事物和事件中创造具体意象的能力,因为人类能将这些意象延伸到其他事物或事件之中,能够从诸多视角看待事物或事件,从各种事物和事件中辨别相似:除此之外,概念隐喻还涉及图式或意象图式,因此这些机制有可能对语言有作用(Masumi,2005)。
基于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究或外语教育,“应用认知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见Boers & Lindstromberg,2006;Martin Püt,2007)随之出现。
在应用认知语言学领域,除了对认知语法(见Dirven,1989等)、情态动词(见Dirven & Taylor,1994等)、短语动词(见Dirven,200pan>;Queller,200pan>等)等不同话行的研究外,其余研究多围绕隐喻展开,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和语言门学科的接口。是自奥托尼(Ortony,1979)和莱考夫、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0)的著作出版后,隐喻已不再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而被看作一种认知活动。研究表明,隐喻正是实现“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人们对现实世行范畴化、概念化以及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和结果(寅,2007:406)。
隐喻认知理论与语言结合的研究焦点之一,是学隐喻能力。严世清(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建卿(2006)等指出,外语学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极少使用隐喻。与本族语者相比,其英语显得直白,较少运用比喻语言来表达思想。利特尔托尔、罗(Littlemore &Low,2006:2pan>)等研究者认为,对于外语学说,隐喻和转喻是目的语学点。从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感觉学喻产出较少,学生在语言学中也普遍感到隐喻表达比较难以理解与解释,这种现象似乎具有的普遍。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隐喻理解和产出的困难?是语言问题?还是隐喻能力的问题?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外语学喻能力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截止到2009年3月,据不统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