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记述民国时期无锡县立中学历任校长的人物传记资料。通过对无锡县立中学历任校长不同办学经历的叙述,完整地呈现一所官办中学校长群体的办学实态。无锡县立中学自1911年创办到1949年(后一任任期到1950年夏结束),前后共有25任校长。本书以人物为中心,兼顾校史的发展,描述历任校长的办学经历,并兼述校长的,以此来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学校的发展历程。资料多来源于《无锡县中历史资料选编》,以及《申报》《锡报》等。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对于民国时期无锡地方的教育发展情况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目录
序言绪论清末到北洋时期陶守恒:从旧制度中生事实杨曾谦与杨曾谊:兄弟校长相续华国铨:苍白留影
诸人龙:从工科、商科到实业科秦同培:不尚浮华著作人的校庆范式邹家麟:私款办公学的“硬壳虫”@南京国民前期胡念倩:诗意的维持会委员长
蔡虎臣:开启中学大幕孙锡晋:之殇秦冕钧:财务报表呈现的日常办学李公威:静水流深⑥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统治下的校长:奴役背景下的走马灯苦难的时代也不能缺失学校,于是依然有校长。他们匆匆来去中所表朱恬持:校园意外事件的处置
南京国民后期钱殷之:收拾旧摊绘新图施之勉:动荡时局中的擘画钱少明:政权交替中的校务会议结语学校发展纪事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与插图
人类要创造历史,先须认识历史,而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过程中基础的因素。无论关注当下抑或未来的教育,均必须从昨天启程。这可以从一位校长开始,也可尝试从一群校长探寻。
本书是研究民国时期江南城市校长群体的著作,希望通过对无锡县立中学历任校长不同办学经历的叙述,完整且不选择地呈现一所官办中学校长群体的办学实态。他们的是非过、毁誉,虽已消逝于过去,却分明依然活在当下乃未来,也正是这种“复活”的状态,呼应了历史与现实,乃未来。
在中国传统文字中,“校长”一词早已存在,一般是作为对下级军官的称号。正如不少传统词语概念的演化一样代后,受西学东渐文化的影响,“校长”一词也被赋予的含义。有学者指出,“校长”概念从古代下级军官转变代学校的高管理者,这一转变过程明显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从清末到民初,伴随着中国教代程的不断,学校行政负责人的称谓经历了从“”“监督”再到“校长”的流变过程。②
笔者查阅的资料表明,中代以后,初出现在新兴报刊上“校长”一词的词义,依然是中国传统官职如“骁骑校长”等的意思,如在1879年《申报》上刊发的公文即是这样使用的。“校长”名称被赋予学校负责人的新义,早见于1884年的《申报》,且无一例外,均是介绍日本教育机构括西方)负责人的专门用词,如“士官学校长官”等②。这个词义的使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新民丛报》《大公报》《工商学报》《济南报》《农学报》《大陆》《蒙学报》等报刊上均采用过类似的用法。这一演绎维持了约20年的时间,可视为“校长”一词传统词义代意义转换的默认期。
1902年,清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钦定中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中小学堂“一员,以主持学堂教育,并统辖一切事宜”。这代新学堂负责人的职业称谓次在官方文件里出现。1904年,清在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把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的负责人统称为“堂长”,中学堂负责人称为“监督”,这更强化了这些概念在新学堂的通用。
从词学流变的角度而论,1903年是个转折点。该年,“校长”一词次成为中国新学教育机构负责人的称谓,如江西南昌创办的培根蒙学堂,其《章程》条称:“本学堂设校长一人、监督二人,聘请教、助教一人,暂取学生三十名,后再扩充。”第三条规定:“校长为本学堂之代表,<对>课程、杂务皆有整理干涉之责任。”③同年,南京开办金陵恩益小学堂,其《章程》第四章称:“本学堂公推名誉校长二员,主持学堂要务。”这是笔者查到代意义上“校长”一词在中国新学堂早的运用。自此开始,新学堂的负责人除了“”“监督”外,也开始少量掺杂“校长”的称谓,但“校长”一词并未因此马行开来。
直到1912年民国建立后,pan>月19日,南京临时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以国家名义明确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