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九个年度报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自强自立问题,研判未来15年产业技术布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报告分为综合篇、产业篇、政策篇三大部分,共计13章。综合篇对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做出研判,并探讨发展思路及战略。产业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分析面向未来需求的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政策篇对面向“十四五”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行梳理,并围绕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治理提出相关建议。 本书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体情况及各领域发展态势和改革走向,可供各干部、有关决策部门和产业界及社会公众参考。
目录
综合篇 第1章 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对策建议 第2章 新形势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及任务产业篇 第3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第4章 生物产业 第5章 装备制造产业 第6章 新材料产业 第7章 能源新技术产业 第8章 节能环保产业 第9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 第10章 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篇 第11章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生态系统全景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例 第12章 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经验与启示:以智能制造为例 第13章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与治理对策分析后记
摘要与插图
第1章 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对策建议
国家信息中心
【内容提要】自《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实施,是党的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下,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乃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入新发展阶段,发展条件深刻变化,战略新兴产业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作用将更为突出,有必要分析未来将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并提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夯实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战略新兴产业*早是党中央、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系列政策带动下,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及经济活力“风向标”,同时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十四五”乃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营造、未来方向布局、资源要素集聚、化发展等方面将面临诸多突出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举措予以应对。
1.1 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特征
1.1.1 产业发展支柱引擎作用愈发突出
自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历经十余年风雨历程,孕育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能引擎作用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注入了。2020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值)比重为11.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4.1个百分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均增速有望继续高于经体,产业发展支柱引擎作用将愈发突出。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新兴产业也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预计2025年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7%,涌现一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1.1.2 领域新兴动能持续快速增长
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新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数字创意等领域均实现快速发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板显示、医药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兴动能行业实现快速增长。正是在以诸多新兴行业为代表的新动能行业带动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持续高速提升,数据显示,2015~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19.6、146.9、191.2、257.9、325.5和440.3,分别比上年增长19.6%、22.8%、30.2%、34.9%、26.2%和35.3%[1]。尽管未来全球仍将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有望实现逆势快速增长,凭借良好的韧活力,成为持续推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1.1.3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加速器,而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全球。《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疫情冲击下的复苏新曙光》显示,2020年,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0%,占GDP比重为43.7%,产业数字化仍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4.4%,其中,、和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占比分别为8.0%、24.1%和43.9%[2]。在国家政策引导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积行数字化转型,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增加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字化程度。一方面,工业企业积极把握趋势、聚焦、发力,充分利用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行、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数字、数字教育、数字娱乐等蓬勃发展。未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及有力政策支持下,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将不断加快。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4月,国家、网络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央)印发了《关于“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构建新动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1.4 产业发展更依赖新型同市场关系
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市场的协同发力。伴随着战略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持续快速发展,原本界限分明的与市场关系正在不断调整,未来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与市场分工关系。一方面,很多原来单纯由提供的公共服务正在越来越多地由与市场共同提供。例如,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智慧城市运营商,担负起了为城市提供交通管理等公共服务的职能。又如,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传统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由承担的市场监管职责正越来越多地由电台企业与监管部门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很多原来单纯是企业自身的商业决策开始需要的介入。例如,互联网企业与用户间的数据隐私条款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其相关内容的确定需要直接介入。又如,创新药品的定价并非企业自身收益*大化的结果,而往往是与企业参考临床价值来共同商定。为了更好地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创新,明确自身定位,提供适宜的服务体系。
1.1.5 创新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夯实
在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点一步聚焦到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形成创新的架构,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发展更多创新型新兴行业将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战略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活力将得一步释放,涌现出一批发展新动能。据测算,2020年,创新驱动指数达到239.1,比上年增长18.1%,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达到4 639件,比上年大幅增长34.6%,是2014年的2.1倍,可以看到,创新投入的热情并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希望提供支持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诉求*为强烈,70%的企业希望提供核心技术研发支持60%的企业希望提供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一步激发战略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发展韧。2020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达2 502万户,为2015年的1.9倍;2020年末全国各类市场主数达1.4亿户,约为2015年初的2倍。
1.1.6 前沿科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新一轮前沿科技发展浪潮,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在持续加强与完善国家顶层科技战略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力图打造面向前沿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新优势。美国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重新定义20项关键和新兴技术,提出维护美国在量子、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全地位。美国统签署的《2022财年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全局行动备忘录》中,支持国家、未来工业、能源环境、空天科技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欧盟发布《2021-2027的年度财务框架》《塑造欧洲数字未来》《欧洲人工智能白皮书》《欧洲数据战略》等科技战略文件,并计划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人工智能、计算、量子通信、区块链等颠覆和战略技术发展。日本发布《第6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案)》,提出未来科学技术创新要点是发展数字技术、推动研究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我国正抓紧编制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将突出发展前沿未来产业,并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力争培育发展若干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前沿未来产业领域,为新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1.2 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值得关注的若干突出问题
1.2.1 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有待提升
未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由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向,但是有一系列软硬件环境限制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提升,难以更好支撑形成以自主创新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基础科学投入、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存在较多不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的累步往往会催生出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创新。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 335.6亿元,占R&D经费比重为6.03%,经费投入规模及占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是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二是创新公共服台基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虽年来各地更为重视创新公共服台建设,并取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高服台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三是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