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机理研究”为主题,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基于企业区位选择视角,分析地理区位、产业政策以及创新文化环境等因素,通过改变知识型企业融资约束、人力资本以及知识溢出,对知识型企业选择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中国A股649家上市公司的知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依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Wind数据库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通过构建Logit模型,并基于中介效应逐步法和分样本回归法对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机行实证检验,后,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章 绪论。简要阐述研究背景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章 文献综述。第三章 基于企业区位选择视角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机理分析。第四章 地理区位、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实证分析。第五章 产业政策、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实证分析。第六章 创新文化环境、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实证分析。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目录
章导论
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节文献综述
一、知识型企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研究
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相关研究
三、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形成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章 基于企业区位选择视角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机理分析
节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一、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内涵
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特征
节 创新环境与企业区位选择
一、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要素构成
二、融资约来、人力资本、知识位出与企业区位选择
第三节 创新环境、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一、地理区位、企业区位逸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二、产业政策、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核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三、创新大化环境、企业区位逸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第四节企业区位选择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数理模型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米解
三、模型比较静态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区位、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实证分析
节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地理区位、企业融资约束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二、地理区位、企业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三、地理区位、企业知识溢出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节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三、描述统计
四、模型设定
第三节实证分析
一、地理区位、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二、企业异质条件下地理区位、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三、地区异质条件下地理区位、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巿形成分析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政策、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实证分析
节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产业政策、企业融资约束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二、产业政策、企业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三、产业政策、企业知识溢出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节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三、描述统计
四、模型设定
第三节实证分析·
一、产业政策、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二、企业异质条件下产业政策、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三、地区异质条件下产业政策、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创新文化环境、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实证分析
节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创新文化环境、企业融资约束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二、创新文化环境、企业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三、创新文化环境、企业知识溢出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
节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三、描述统计
四、模型设定
第三节实证分析
一、创新文化环境、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二、企业异质条件下创新文化环境、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三、地区异质条件下创新文化环境、企业区位选择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节 研究结论
节政策建议
一、取缔地方保护主义,扩大对外开放·
二、实施多样化、差异化的产业政策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调动创新者的积极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章导论
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1978年,指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5年,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国科技改革拉开了序幕。此后,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组织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各类不同的科研计划,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提升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199pan>年,批准部分地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2006年,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把中国建型国家的发展目标,标志着中国正式将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整个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期,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龄化社会以及资产泡沫加剧等因素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良发展,尽管在此期间实施了“四万亿计划”,中国经济依然动力不足。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党的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止2017年,高新区数量已达156家,高新区生值占国内生值(GDP)的比重为11.5%;孵化企业数量达到61743家,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家,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3.6万项,比上一年增长14.71%,技术市场签订合同成交额为13424.22亿元,同比增长17.68%①,科技贡献率达到57.5%②,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整体创新还有的差距。创新投入而言,2017年,中国研发投量为3706亿美元,位居世界,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比美国少了0.7%:从研究人员密度来看,2017年,中国每100万人口中,拥有1096名研究人员,分别比美国、以色列和韩国少了3199、7154、5760人③;在创新产出方面,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中国创新排名居世界第22位,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项,同比增长14.2%,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然而,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依然是美国居于,美国PCT申请量为5.66万项,比中国多了0.78万项,中国庞大的国内专利申请量并未转化为世界认可的科技成果。图1-pan>反映了中国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全球排名前五位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数据④,图中每一个点反映当年以美国作为基准的各国全要素生产率。从图1-pan>可以看出,1978-2014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了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依然偏低。尤其是2009年后,虽然中国创新产出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中国全要生产率并未有显著提高,中国创新发展未能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实质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