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相对主义和高调主义之间寻求中道, 拒绝让道德沦为知识分子的发明, 而是彰显普通人本存在的健全常识和良知。 本书坚持一种底线思维,作者认为,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善良”(陀思妥耶夫斯基语),也即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行共和已经百年,入它的个百年。在历经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三十年的国力有了突飞。然而,经济的崛起似乎并未给国人带来精诚的团结与共识,也未带来充分的自信和互信。相反,社会的基本信任和基本善意正在快速流失,甚出现逃离的迹象。 与经典的国民批判话语不同,作者拒绝将触目惊心的失范和败德现象归于中国人的国民的糟糕,而是强调制度的重要。为了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的“共和之德”,既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又充分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这是“新纲常”。
目录
增订版序 读何怀宏《新纲常》 自序 通向真实自由的道路 引言章 为什么重提“纲常”? 一 “纲常”是什么? 二 从“周文”到“汉制” 三 尊重生命,是首要道德原则 四 道德独立于政治而恒久 五 今天的中国社会亟须重建“纲常”章 为什么提“新纲常”? 一 传统社会对旧“纲常”的反省与坚持 二代以来对旧“纲常”的批判 三 现代之伦与共和之德 四 新伦理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内容第三章 新三纲 一 民为政纲 二 义为人纲 三 生为物纲第四章 新五常 一 五常伦 二 五常德第五章 新信仰 一 敬天 二 亲地 三 怀国 四 孝亲 五 尊师第六章 新正名 一 官官 二 民民 三 人人 四 物物 结语附录 寻求之间的中道与厚道——答《南方人物周刊》 重建转型中国的道德基石——答《南方》 三千年和三十年的汇流——答戴兆国问 “全球伦理”的可能论据 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 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 建构一种的伦理与法律 学以成人,约以成人——对新文化运动人的观念的一个反省后记
摘要与插图
章为什么重提“纲常”?
“纲常”“纲纪”是我们现在已经相当少使用的字眼了。在今人眼里,“纲常”似是和传统联系在一起,而且有比较负面的意义,尤其是“三纲五常”,又尤其是从“五常”中择选和突显出来的“三纲”,它们代以来几乎一直是遭受严厉批判的。甚今天重新体认和回归传统文化的人们,也似乎更愿意说“”“希圣希贤”等高远或修身的智慧,而不愿意说“纲常”“礼制”或“名教”。毕竟“纲常”是要约束人的,而传统“纲常”看来还具有曾经等级服从和似乎舆论一律的质特点。
那么,在今天还受既定意识形态纠缠,但看来终也不会自外于其他现代社会,并终走向崇尚自等与价值多元社会的中国,为什么还要重提“纲常”?
我们不妨从“纲常”的字词含义和道德意义说起。
一“纲常”是什么?
“纲”字的初始义是指提网绳,抓住绳来动作,所有网眼的细绳都能打开或收拢,整个网能收束自如,能够“有条不紊”“纲举目张”pan>。所以,“纲”也被转喻为把握事物的关键和要领,又可再引申为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尤其是用在社会与政治领域里我们或可注意的是,“纲”的初始义有很强的指向实践的意义,如先秦韩非说:“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2又如新中国早期曾经提出的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抓纲治国”等等说法。如从实践意义方面将其引申到,则这“纲”可能变成目的是利的,即是指向、战胜、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目标,而“纲”本身只是作为战略的手段。
但如果按传统意义说“纲常”,而不仅仅说“纲”,是强调其作为社会政治的原则规范的持久意义了,它本身是自在的原则。“常”有“普通常”之意,又有“长久、经常”之意。被视作“纲常”的原则规范因“纲”而“常”,也因“常”见“纲”。它们是社会持久的大经大法,也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纲维”或“纲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