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从医、一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直退休,见证过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发展的、现在依然健在的老医务工作行访谈,真实记录老专家们在行医生涯中亲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心路历程。透过每个个体亲历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同时了解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历程,触摸河北省医学发展历史的脉搏。
目录
1闫忠:人要正,才能走得更远
28李三强:为党工作,能多做点儿多做点儿
46孙倩:治不好病人是我大的遗憾
87尹瑞山:当医生,要当好人民的医生
109陈贤栎:做医生,要真正为病人减轻痛苦
131孙锡钦:我是个大夫,尽到大夫的本分
160郭瑞芬:我们医院不简单
188苏广苓:对病人好的医生才能称作好医生
213任琢珊:我想为中西医结合做点儿事
摘要与插图
一、苦难——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闫郝村。现在想想,儿时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印象中我在很小的时候跟着姥姥一起生活,也记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要离开爸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家境清苦,又没有经济来源,父亲很早跑到北京的一个县城做小买卖。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也三十出头儿,我那时候只有五六岁。因为一直和姥姥生活,父亲的去世对我影响不大。
印象当中,母亲是个朴素、勤俭、孝顺的人。每次我从姥姥家回去,都看到母亲很尽心地照顾爷爷,因为爷爷年纪比较大,身体又不好。除了伺候爷爷、照顾我年幼的弟弟以外,母亲还要下地干活,所以,我觉得母亲辛苦。后来,爷爷去世了,农村讲究儿子要给去世的父亲打幡儿,因为我的父亲早逝,我是长孙,所以让我打幡儿。爷爷去世的时候村里的很多乡亲来帮忙,左邻右舍对我们家也很照顾,应该是因为我母常和邻居们相处得好的缘故。
姥姥家在河北省饶阳县魏楼村,离我家大概十几里路,小时候的记忆都在那儿。姥爷早早地去世了,留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姥姥生活得很清苦。因为家里穷,吃都成问题,我六岁左右跟着姥姥在地里挖野菜,春天柳树和榆树的叶子刚发芽,爬上树摘树叶拿回家吃,还分给邻居们。那时候人们都穿布鞋,我穿的布鞋都露脚趾了还要穿,一直穿到不能穿了才能换上一双新鞋子。
姥姥的儿子,也是我的舅舅,给地主做长工。他是个很孝顺的人,给地主做完工后,有时候还要回家帮姥姥挑水、干农活。记得有一次,舅舅从地主家回来,从衣服里掏出两个净面窝窝头给我和姥姥吃,那是舅舅没舍得吃,给我们带回来的。舅舅年龄不大因病去世了,一直到去世之前也没有娶媳妇。舅舅去世之后只剩下姥姥一个人,没过几年姥姥也去世了。姥姥去世的时候我在外面工作,没得到消息,后来得知姥姥去世,我悲痛。姥姥生在贫困的旧社会,受了一辈子苦,真是不容易!
二、辍学——记忆深处的遗憾
因为家里贫穷,八岁时我才开始上小学。小学也是在姥姥的村子上的,现在我已经记不起它的名字。我上了四年小学、一年高小,那时候小学只学算数和语文。我的小学老师严厉,同学们犯了错误要挨打,我也挨过打。记得有一回,我上课时偷偷玩一些小玩意儿,老师发现之后,用小棍打我的手,当时把我的手都打肿了,有时候挨打是因为上学路上贪玩儿迟到或者跟小伙伴们打架。有一次下地干活,看见人家地里种的山药,我忍不住挖了几块儿,正挖着的时候突然有人来了,发现了我。我撒腿跑,一口气儿跑到了姥姥家。当时我姨在家,那个人一直追到我家,跟我姨说我偷了他家的山药,一说话才发现种山药的那个人和我姨是亲戚,也不追究这个事了。后来,我的姥姥和姨对行批评教育,说你可不能干这个事儿。现在想想,我小时候净干没出息的事儿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不行,在家里跑惯了,不愿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