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4年10月,南京国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一山河一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舞下,15万知识青年报名从军。这次从军热潮,无论是从规模人数上来讲,还是从宣传造势上来讲,都确为抗战时期民众参与抗战之“高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动原因,动员、征集和复员的过程及评价,青年远征军的待遇和战斗力等等,一直存在争议。本书梳理史料、还原,全景式地展现了该运动的全貌,并提出了自己的中肯评价。
目录
导论 一、从国防动员视角重新考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二、知识青年:特定语境下的称呼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章 学生抗战: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背景 节 战地服务和征调———1937—1942年学生抗战的主要途径 一、“战时须时看”的战时教育政策 二、战地服务 三、军事征调 节 学生从军运动 一、国防动员法令的改颁 二、学生从军运动的发起 三、学生从军指导机构的设立 四、从军学生的组训与分拨 五、余论章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起 节 一山河一血: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由 一、豫湘桂大溃败与黄山整军会议 二、役政弊端凸显与役政改良 三、中美军事合作危机与建设新军 四、余论 节 十万青年十万军: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起 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的召开 二、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的成立 三、各级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的设置第三章 从军知识青年的征召与输送 节 组织与宣传 一、组织工作 二、宣传工作 节 征集与优待 一、征集对象与优待政策 二、特定对象的征集与优待 三、征召效果 第三节 运输与后勤 一、运输工作 二、后勤保障 三、冲突事件 四、余论第四章 青年远征军的组建与训练 节 青年远征军的编练机构 一、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监部 二、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监部政治部 三、各师编成、人事选调与士兵入营 节 军事训练 一、编练内容 二、训练方法 第三节 政治训练 一、政工组织机构 二、政训计划 三、政训内容 第四节 女青年的编训 一、编训的组织机构 二、编练概况 第五节 训练效果 一、训练成绩 二、学兵反馈、逃逸与淘汰第五章 青年远征军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 节 群体概况 一、年龄和别 二、籍贯地区 三、教育程度 节 衣食住行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第三节 休闲活动 一、学动 二、娱乐型活动 第四节 情感世界 一、民族国家意识 二、追求自由民主 三、男女情感第六章 战后从军知识青年的复员 节 青年军复员工作机构与组织保障 一、青年军复员管理处、预备干部管训处(局)的成立 二、青年军通讯处(青年军联谊会)的成立 节 复学与复业 一、复学问题 二、复业问题 第三节 复员辅导 一、辅导学 二、辅导业 三、余论第七章 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评价 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直接成效 一、踊跃从军:唤醒爱国热情,社会风气转移 二、起弱振衰:改变形象,政治革新 三、军中精华:改善军队素质,军队现代化 四、预备干部:完善役政制度,培养军政人才 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内在困境 一、优待与奉献之矛盾 二、民主与集权之矛盾 三、与三青团之矛盾 四、军队政工人员与军事人员之矛盾 五、与之矛盾 第三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问题分析 一、是役政改良,更是政治作秀的再现 二、是政治刷新,更是政治倾轧的加剧 三、是国防动员,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余论结语附录: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 一、未刊档案 二、已刊档案与史料集 三、口述史料、事略稿本、日记、回忆录、年鉴、报纸等 四、专著与编著 五、期刊文章 六、外文论著索引后记
摘要与插图
章学生抗战: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背
抗战之初,国民并不鼓励学生直接参战,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终确立了“战时须时看”的教育政策。但是,自发参军参战和参加战地服务的学生依然很多。后来,在和学校的动员下,逐步地、有序地组织起战地服务和军事征调。在国民的控制学生的意图之下,战地服务和军事征调成为1937一1942年学生参与抗战的主要途径。
战程直接推动国防动员。1942年,中国远征军次入缅作战失利,精锐的部队损失惨重,而国内的野战部队也面临着严重的兵源问题。为此,四川等省份和其他部分地行了征召学生从军的活动,这逐步掀起了1942年之后学生从军运动的初澜。之所以称之为“初澜”,是因为这是次大规模的学生从军热潮,而且这种学生从军热潮突破了兵役制度,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兵役机关的重视,直接促使国民建立了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从事该项活动的组织工作。这些机构及其组织模式成为1944年底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的基础,为掀起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做好了舆论、思想和组织准备。
节 战地服务和征调
——1937-1942年学生抗战的主要途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正值暑假,“读书还是抗战,求学还是救国?”成为许多学生亟需面对的问题。8月,学生陆续返校。但是,由于很多学校被日军恶意蹂躏,校舍遭轰炸而毁坏严重,南京国民开始谋划教育机构西迁事宜。中央大学在8月底西迁。而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也开始陆续向西迁移,三校根据规定在湖南联合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抗战爆发,西迁犹如逃难,匈奴未灭,何以为学?许多热血青年在这种形势下投笔从戎,参军参战。
在赶赴新迁学校的路上,一些学生直接从军了。清华大学的杨德增便是其中一员,他回忆道:
同学多人在南津流亡同学会招待所住。时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正招考大专三四年级机电系学生,成立技术学员队,予以汽车修护短期训练,毕业后分发陆军机械化部队,担任战车汽车修护技师。学动抗日宣传,计有“一二·九”及“一二·一六”两次抗日大游行,今日入正式对日作战,有此良机参加部队,实现当年志愿。故我校机电系三年级同学多人相互转告集会协商,决定放弃大学后一年学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陆军交辎学校受训,计有胡笃谅、张厚英、吴业孝、梁伯龙、黄茂光、李天民、吴敬业和我。另外报名参加受训者尚有北洋工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上海雷斯特工学院等同学计全队共计27人,其中女生仅有我校张厚英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