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价格 39.8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5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在过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元朝饮食文化的发展往往为人所忽视。主要是元朝立国时间短,所留下有关饮食文化方面的材料有限,如何完整系统地研究元代饮食文化,更好地反映元代饮食文化的风貌,所以笔者在探讨过程中,主要抓住两点,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是如何在饮食文化发展方面,与饮食文化更好地交流与融合;二是元朝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前代,有哪些方面对后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目录

前言

章元代饮食养生之道

一、元代饮食养生观

二、元代饮食养生法——以《饮膳正要》为典型

章元代烹调技艺初探

一、食物原料选择与初加工

二、食物烹调切配技艺

三、食物烹调方法技艺

第三章元代主粮加工与主食消费

一、元代主粮加工

二、元代主食消费

第四章元代调味品消费与生产

一、天然调味品的消费与生产

二、加工调味品的消费与生产

第五章元代肉类消费生产与文化

一、北方肉类消费生产——游牧半游牧文化

二、南方肉类消费生产——农耕文化

三、肉类消费生产南北地域分异

第六章元代食品贮存加工工艺技术与

一、保鲜贮存的技术方法与

二、干制贮存的技术方法与

第七章元代饮料消费与生产

一、元代饮料消费生产种类

二、元代饮料消费生产

第八章元代茶文化述略

一、茶叶的类型

二、茶叶加工

三、茶叶的饮用

第九章 元代酿酒杂论

一、元代酿酒的普及与发展

二、元代酿酒工艺技术发步

第十章 元代饮食业管窥

一、元代饮食业发展概况

二、元代饮食业行政管理

三、元代饮食业消费服务对象

四、元代饮食业经营方式与商业文化

第十一章元代饮食器具文化

一、金银器具的使用渐趋普遍

二、饮食器具体型趋于厚大

三、器具纹饰复杂多样

摘要与插图

元代饮食养生之道

饮食养生,是指在满足人类生活中的温饱之后,通一步合理调整饮食,调节补养人体的腑脏机能,疾病的消除,以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中国古代饮食养生具有的历史,传说商代宰相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曾载以饮食疗疾方法,可惜今已失传。周代也曾设立食医一职,负责以饮食治病。直到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科学认识提高,对饮食养生的认识与实一步发展,名医辈出,饮食养生著作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专门的养生学科。元代虽为蒙古族统治的朝代,但期间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传统饮食养生的观念与方法不断完善扩充,继续发扬光大。是元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持续发展,有助一步丰富中国古代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为明清两代乃代饮食养生的繁荣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文化意义。

一、元代饮食养生观

所谓饮食养生观,是关于饮食养生的理论与观念。元代的饮食养生之道,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具有不少符合科学文化和生活实际的饮食养生观念,大体上可归纳为下述四点。

(一)味淡论

味,泛指饮食味道,按中国传统一般分为咸、酸、苦、辛、甘五味。味淡论,主要是提倡在饮食生活中,不应片面追求厚味浓味,应是清淡寡味。元人认为,饮食生活虽然讲求五味调和,然食欲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0又有谓: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人有此身,饥渴消兴,乃作饮食,以遂其生。倦彼味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馋涎所牵,忽而不思,病之成也。饮食俱废,忧贻父母,医祷百计,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②元人认为饮食清淡寡味乃是健体却病之要。追求美食美味,虽为人之常情,但浑厚食味,不利养生健康。所以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③元人追求饮食清淡寡味,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饮食宜清淡寡味,是老年人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内容,根据传统中医的理论,元人有谓:

于饮食,尤当谨节。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所以物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其不可食也明矣。虽然肠胃坚厚,福气深壮者,世俗观之,何妨奉养。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由是观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绝,爽口作疾,厚味措毒。前哲格言,犹在人耳,可不慎软!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