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在权是当代英美心灵哲学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因果排斥论证是心灵因果领域核心的理论问题。直金在权去年年底逝世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版过专门探讨其哲学思想的专著,此书可以说是国内此领域的填补之作,具有的学术意义。《金在权因果排斥论证研究》对金在权的因果排斥论行了而系统的研究。作者仔细梳理了因果排斥论证的作用机制,深入讨论了应对论证的各种策略,并用主要篇幅对因果排斥论证所涉及的各种问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目录
引言1
节金在权与当代心灵因果讨论1
节基本问题的提出3
一、 心灵的因果效力及其重要3
二、 因果排斥问题及其产生的基本背景5
第三节本书的结构7
章非还原物理主义与心灵因果问题10
节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基本理论图景10
节低限度的非还原物理主义纲要15
第三节多重可实现论证与因果力的继承17
第四节异常一元论与心灵的因果效力24
章因果排斥论证的论证结构30
节因果排斥问题的基本直觉30
节物理因果封闭原则34
一、 物理因果封闭及其经验科学依据34
二、 物理因果封闭原则的恰当形式36
三、 物理因果封闭原则的哲学意蕴41
第三节因果/解释排斥原则42
一、 从机械论的可设想到解释排斥42
二、 解释实在论与因果/解释排斥48
第四节因果排斥论证的作用机制50
一、 因果排斥论证的构造形式50
二、 因果排斥论证的论证步骤55
第五节论证的结论能还原方案62
第三章应对因果排斥论证的因果理论策略68
节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出路68
节反事实因果策略72
一、 反事实因果策略的基本构想72
二、 反事实因果策略与下向因果问题75
三、 反事实因果策略与过度决定情形79
第三节干预主义因果策略82
一、 干预主义因果策略的基本构想82
二、 干预主义因果策略与排斥原则的限度85
三、 对干预主义因果策略的两类质疑89
第四节产生式因果策略93
一、 金在权对反事实因果策略的批评93
二、 产生式因果理论与因果排斥98
第四章应对因果排斥论证的事件、属理论策略102
节推广论证与因果泄漏102
一、 因果排斥在特殊科学问题中的推广102
二、 金在权对推广论证的消解策略104
节解释排斥与事件的本体论策略107
一、 解释实在论与外在的个体化标准107
二、 多重解释与因果相关属110
三、 构成属策略与解释排斥原则112
第三节特普理论与属的本体论策略116
一、 基于特普理论的属策略116
二、 特普层面的因果相关属问题119
三、 特普与多重可实现问题121
第四节双重阻隔策略与因果力的本体论123
一、 倾向因果理论123
二、 双重阻隔策略126
三、 双重阻隔策略面临的两个问题128
结语131
参考书目134
后记148
摘要与插图
节;金在权与当代心灵因果讨论
心灵因果(mental causation)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因果排斥论证又是其中受关注和争议多的部分。该论证旨在表明:在广义的物理主义背景下,任何事件的心理原因和物理原因只要不被视为同一原因,它们之间都会存在因果竞争,终心理原因会被物理原因所排斥,即心灵属或事件没有任何因果效力。除此之外,这个论证也经常被推广到心理学相对于物理学是否具有自主地位这类特殊科学(special sciences)问题的讨论中,因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理论意义。
当代因果排斥论证的提出者,是美籍韩裔哲学家金在权(Jaegwon
Kim)。金在权于1934年9月12日出生于韩国大邱。1953年,入首尔国立大学法国文学专业学年后,他转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继续学业,专业为法语、数学和哲学。本科毕业后,在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卡尔·亨佩尔(Carl Hempel)的鼓励下,金在入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学/span>1962年,以导师亨佩尔的科学解释理论为主题的论文通过答辩后,金在权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执教于斯沃斯莫尔学院。19631967年他接替威斯利·萨尔蒙(Wesley Salmon)的教职,开始在布朗大学讲授科学哲学和逻辑。之后,他又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圣母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等多所学校任教。后,金在权于1987年回到布朗大学出任威廉·赫伯特·佩里·方斯讲席教授,直2014年荣休。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金在权还担任过美国哲学协会中部分,并于199pan>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此外,金在权与恩斯特·索萨(Emest Sosa)曾共同担
任哲学期刊《努斯》(Nous)的联合主编。2019年1pan>月27日,金在权逝世。
在论及自己的哲学传承时,金在权认为,亨佩尔重视清晰和可靠论证的哲学风格对他而言具有塑造的(formative)影响。此外,布朗大学的前辈哲学家罗德里克・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也对他影响尤深。金在权认为,从齐硕姆那里获益深的是一种“对形而上学的无所畏惧”,并坚信如果没有齐硕姆的影响,自己绝不可能如此轻松地转入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的研究。①实际上,正是在这两个领域,金在权做出了他重要的理论贡献。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在权接触到由赫伯特·费格尔(HerbertFeigl)和杰克·斯玛特(J.J.Smart))倡导的心-脑同一理论(mind-brainidentity theory),后者宣称心灵事件(event)是大脑事件。然而他发现,对于事件是什么,以及事件在什么条件下具有同一这些基本的问题,在当时的哲学界还缺乏清晰的界定。此外,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也意识到当时的科学解释理论对事件的理解同样是不清楚的。这都促使金在权在70年代提出了作为属例示(property exemplifcation)的事件理论,即后来所谓的“金事件”(Kin-event)。这种事件理论与戴维森(Donald Davidson)的事件理论一道,已成为今天形而上学中关于事件讨论的两种主要模式。
同样在70年代初,戴维森复兴了哲学中对“随附”(supervenience)概念的讨论。“随附”原先是被道德哲学家黑尔(Richard Hare)引入当代哲学的,用来表示道德属与物理属之间的依赖关系。戴维森借用这个概念来刻画心灵与物理属间的依赖和共变关系。金在权在整个80年代为随附概念的界定和阐释做了大量工作,堪称该领域重要的理论家。他依据模态强度所区分出的“弱随附”(weak supervenience)、“强随附”(strong supervenience)和“全局随附”(global supervenience),今仍是心灵形而上学中的重要概念工具。而心灵属是否随附于物理属在今天也被视为判定物理主义立场基本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初是金在人心灵因果领域的开端。当时,在戴维森提出其的异常一元论(anomalous monism)后,金在权和许多哲学家一道随即对其展开批判。他乎一致地认为,戴维森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其蕴涵了心灵属的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的后果。这场争论也标志着古老的心灵因果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讨论中的复兴。自80年代末以来,金在权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并逐渐完善了“因果排斥论证”(causal exclusionargument)和与之相伴的“随附论证”(supervenience argument)的构造,将关于心灵因果作用的讨论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后,心灵因果争论的重心由对作为异常属的心灵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对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