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作品以新媒体为背景,综合运用美学、设计学、叙事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主要探索数字化博物馆“叙事美学”新的表现介质与载体。全书共六章,章、章论述博物馆交互叙事的概念范畴与历史沿革;第三章通过文本研究分析博物馆交互叙事形态;第四章从审美主体觉醒的角度论述体验美学的介入;第五章通过比较研究,论述博物馆叙事风格的演变;后聚焦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原理与理论构建。
目录
第1章
边界的突破与交织:解读概念范畴
1.1探索过去和触摸未来:新时期的博物馆
1.1.1现代博物馆:人与物的糅合
1.1.2博物馆数字化:连接时空的桥梁
1.1.3博物馆场域:空间的界限与延展
1.2交互与叙事:媒介叙事的发展
1.2.1人与物对话的设定
1.2.2物与人交流的延伸
1.2.3数字化叙事:创造新的审美表达
1.3美学:故事的想象力创造审美体验
1.3.1博物馆美学架构:美的层次
1.3.2博物馆交互叙事:美的体验
1.4博物馆交互叙事美学的争议焦点与理论前沿
1.4.1博物馆与游乐场的界限
1.4.2数字化交互与叙事学的争议
1.4.3美学用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
第2章
多元与弥合:历史沿革
2.1博物馆历史:收藏、研究、教育
2.1.1国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1.2国内博物馆发展历程
2.2交互叙事:工具、机器、内容
2.2.1交互的发展历程
2.2.2交互叙事的发展历程
2.3叙事美学:文学、电影、体验
2.3.1叙事学的发展历程
2.3.2叙事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3章
文本研究与话语构建:叙事形态
3.1数字博物馆交互叙事类型
3.1.1历史之述
3.1.2选題之述
3.1.3造物之述
3.1.4使用之述
3.2交互叙事文本定位
3.2.1历史类博物馆
3.2.2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3.2.3艺术类博物馆
3.2.4主题类博物馆
3.2.5地志类博物馆
3.3数字博物馆叙事要素解构
3.3.1叙事方法
3.3.2叙事顺序
3.3.3叙事节奏
3.3.4叙事空间
3.3.5叙事视角
3.3.6叙事媒介
3.4案例分析
3.4.1造物之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数字馆
3.4.2造物之述: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3.4.3使用之述:故宫博物院
3.4.4使用之述: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3.4.5历史之述:南越宫博物馆
3.4.6历史之述:民德博物馆
3.4.7选题之述:粵剧艺术博物馆
3.4.8选题之述:美国国家非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
3.5交互博物馆效果测定
3.5.1 从“AIDMA”到“AISAS”
3.5.2.AISAS模型的基本概念
3.5.3交互博物馆参观者认知程度的AISAS模型构建
3.5.4问卷设计
3.5.5研究群体
3.5.6信度分析
3.5.7效度分析
3.5.8研究结果
第4章
冲击、迎合与觉醒:转向体验的审美
4.1冲击:走向生活的美学
4.1.1神权的:高高在上的精英美学
4.1.2博物馆的现代化:美学走向生活
4.2迎合: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4.2.1否定过去:崇尚机械美
4.2.2破坏创造:日常生活美
4.2.3主体消解:艺术美
4.2.4光影介人:感官视觉美
4.2.5艺技相融:数字技术美
4.3觉醒:博物馆审美主体的觉醒
4.3.1群体变化
……
6.2审美意象的转变:美学认知变迁
6.2.1审美表象
6.2.2审美视角
6.2.3审美意识
6.2.4审美创造
6.3审美语汇的重塑:交互叙事之美
6.3.1非线串联——剪贴叙事美
6.3.2碎片化重组——随心叙事美
6.3.3跨时空交流——链接叙事美
6.化的新生态语义:审能
6.4.1微观领域
6.4.2宏观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博物馆”一词源自希惜语“Museum”,意思是“用于崇拜缪斯女神并从事研究的地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博物馆的定义是私人收藏的“奇观室”。博物馆起源于富人阶级或艺术组织的私有珍藏,桶盖罕见成惊奇的自然物品和历史文物。
欧洲贵青开始在宫殿中设立陈列馆来收集宝藏,但它们只向贵青开放与访问。
1793年法国大时期开放的卢浮宫,是个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搏物馆。
自20世纪伊始、世界各国对博物馆的定义逐渐变成集收藏、研究、展出、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机构。日本1951年出台的《博物馆法》要求,博物馆“应当开展与历史、艺术、民俗、工业生产和自然科学有关的科研,对资科的搜集、储存、呈现和展出。”从教学的层面面言,它是提高公共人文教育行教学,调研和休闲的机构。”美国博物馆指出,博物馆是对自然现象做说明,并将其制成资科用作提升世人的知识和启蒙教学的机构;《苏联百科全书》也指出,博物谊是自然历史标本的搜集、存放、普及和科学科研机构,也是教学机构。
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博物馆大会对博物馆的界定是:“博物馆是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与发展的非营利常设机构。它以教育为终目标,传递、保护、科研和呈现人类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对大众开放,为社会提供学育,休闲娱乐等服务”,?这是世界上比较流行和稳定的博物馆含义,在许多博物馆学著作中都有引用。
1.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现代博物馆:人与物的糅合
现在,我们可以说博物馆是“人与物两者之间的糕合”。“物”是指博物馆含的直接资料(藏品)、间接资料(模型,品,档案)、书目和文档;“人”是指博物馆的使用者。“人”与“物”的糅合延神了博物馆的各类活动。并凸显了其社会特。对于博物馆的概念,我们既要抓住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属,又要顺应现代社会的新需求,使其兼具时代发展的特点。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信息应用为象征的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当今博物馆应更加重视人的需求、物与人交互融合,使其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实物与公共
从博物馆的定义来看,博物馆必须具有实物以及公共。D
实物是博物馆的典型特征。首先,博物馆自始终贯穿着“物品”的收集、贮存、科研和运用这一理念,甚虚拟博物馆也是由现实中的物组成的,它虽然以虚拟的形式显示在屏幕前,但是展品本质的物理对象是珍贵文物本身。其次,陈列的物品需要利用多种感官途径向参观者传达资讯。多感官呈现比单一的文字或图片数据更具说服力,并且对于增和推动观众的思维和领悟更有帮助。后,博物馆需要各种各样的藏品才能称为博物馆。从地质学、天文学、艺术学到现代科学,从古生物学到各种自然学科,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渊源到社会或是文学艺术、工艺美术、艺术乃军事科学等,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代日常生活,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各种实物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的对象。
博物馆属于公共服务机构,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大公共社会投资,通过博物馆来宣扬文化,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其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小部分特殊人群。公共博物馆不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还于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人文教育作用。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标本”是人类社会共同分享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史中的许多重要成都陈列在博物馆里。美国博物馆主张“博物馆必须是公立大学”,博物馆公共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