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采取历时和共时的双重视角,运用现代法治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了公民文化对于法治guo家的重大基石作用,研究了公民文化的理论内涵、核心要素、多能和秩序构建上的重大价值,考察了民间治理中的公民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和立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供给中的公民塑造、城市程中的公民文化建设等等,并提出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培养公民精神的理论方案,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guo家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
目录
导 言;
di一章 新时代的公民文化建设与法治秩序;
一、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重塑;
二、中国公民精神的理成长与法步;
三、公民文化重塑与“法治中国”建设;
章 公民文化:法治guo家建设的深层支撑;
一、当下中国公民文化的“自发生态”及其问题;
二、公民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内在结构;
三、公民文化的多维法能;
四、从主人意识走向公民意识;
五、公民文化、合法认同与法治秩序构建;
第三章 “民间治理”中的公民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与当代法治秩序;
二、信任危机、社会失范与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
三、“民间治理”对社会资本的重建;
四、“民间治理”中的公民塑造;
五、公民社会资本重建的策略选择;
第四章 社会组织中的公民参与;
一、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的困境与转向;
二、社会组织中公民参与的“中国” 意义与取向;
三、社会组织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的公民立法参与;
一、新媒体时代:公民立法参与的机遇与挑战;
二、公民立法参与的时代价值;
三、公民立法参与的机制化、法治化;
第六章 城市程中的公民文化建设;
一、粗放的城市化与“跛足”的发展模式;
二、身体、权利与精神: 农业转移人口 城 “的分列式;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
四、农业转移人口“公民化”的实现维度;
五、公民角色建构与多元治理秩序;
六、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与法治秩序构建;
第七章 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公民精神培养;
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与法治启蒙;
三、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模式与机制;
附 录 理重建与法治底线支撑;
一、法律职业“软约束”的“硬支撑”;
二、司理的“中国问题”;
三、重建理,构筑法治底线;
参考文献;
后 记;
摘要与插图
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期的与法治程,并在“摸石头过河”这样一种没有预设与镜鉴的尝试中,不断地探索着特有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如今已入转型关键期和改革“深水区”,因此,中国面临的已不再是“宏大叙事”的理论构建,更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盲目“仿制”,而是迫切需要立足于当下中国的现实与国情行理反思、经验分析、社会和制度探索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制度建设、司法改革、法治理念培育、法律共同体构建等方面,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也对中国的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事实表明,人的因素——公民文化的塑造同样不可或缺,甚可以说是更具根基、关键和迫切的。这将随着中国法程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重塑
应当说,无论是“公民”的理论形态还是实践形态,都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它蕴含着对“公民”的某种探索与追求,即城邦公民应具有哪些品素养、思维方式、行为认知、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等,它深深扎根于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之中。
在古希腊城邦社会中,尽管生活着公民、自由人和奴隶这差距悬殊的三大身份集团,但“公民”却占据着地位,享有统治的权力。因此,城邦也被看作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每个公民的个人生活、公共目标和价值理想,也基本上都“为城邦所公有”[1),城邦也成为所谓的“公民之家”。这样,“公民”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政治动物”—“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2)。于是,这形成了一种“整体主义”的城邦精神,他们的爱国与爱家几乎是相同一、相叠加的,以于几乎没有个人主义情怀和私人空间,而是服从,并消融于城邦共同体生活之中。古罗马时代的到来,虽然承继了古希腊“公民”的某些遗风,但古罗马人却开始试图把个人和国家分离开来——将国家假定为法律的产物,并尊重个人权利。于是,罗马法成为保护个人财产和契约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尺度。同时,公民身份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卡拉卡拉皇帝于公元212年把罗马公民权授予了帝国内的全体自由居民。这样,古罗马的公民呈现出逐渐淡出政治的倾向,步入了涉身世俗生活、关注私人领域的新时代。然而,随着从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在罗马皇权与教权的监护管治的状态下,公民便开始日益衰微,“摧毁人民的公民意识,也丧失了其政治的才能”,因而,“罗马人民对国家不再感兴趣,只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娱乐、军团,或寻求自己的解脱,爱国心原存在于心中,如今也消失殆尽”[1〕而随着中世纪的到来,领主分封制瓦解了国家权力,并以多元分割的私人关系取代了公共关系。这是一种分封依附、等级神化的私人关系,因而,并没有独立的个人观念与精神,更不存在所谓的公民身份及其公民诉求。
西欧于11世纪开始的城市复兴和“商业”,使得具有现代文明取向的城市市民社会走上了历史舞台。它不仅形成了城市自治的制度框架,也促生了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等品的市民精神。这些市民阶级作为逐渐崛起的社步力量,在与权、教族行复杂斗争的艰苦历程中,逐渐演变成了负有时代使命的新兴资产阶级,它们终通过“市民社会”而获得了决定胜利,并建立起现代和法治秩序2而在“民族-国家”框架和启蒙精神下,赋予了社会成员以现代公民身份和公民权。这样,公民文化也被定格为人权上、消极自由、民主选举、理计算、责任归己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这无疑实现了人的巨大解放,推动了人类的文步。
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所创造的自由资本主义曾经一路凯歌,但遗憾的是它并没能维持得太久,源自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两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