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西铜鼓作为秋收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见证了此次的全过程,留下了诸多故事和遗迹。本书回顾了秋收的经过,收集整理了亲历者的回忆文章,梳理了秋收在铜鼓的历史遗存,客观呈现了铜鼓人民为秋收作出的巨大贡献。它的出版,是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服务正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的存鉴举措。
目录
章湘赣边界秋收
一、历史背景
二、策划过程
三、经过
四、历史贡献
五、经验教训
六、历史意义
章秋收中的三团
一、浏阳工农义勇队入驻铜鼓
二、警卫团部分增补三团
三、铜鼓人民支持秋收
第三章 亲率三团
一、的农运情结
二、湖南秋收方案的三次调整
三、三团经过
四、的铜鼓机缘
第四章秋收铜鼓故事
一、机智脱险
二、万寿宫让房与水缸石头理论
三、军中马前卒——徐骐
四、拳的情结——汤九伦
五、甘居幕后的陈逸群
第五章亲历者回首烽烟路
一、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节选)
二、:回忆秋收岁月
三、吴开瑞:工农军第三团在秋收中
(节选)
四、陈树华:秋收的片段回忆(节选)
五、范树德:秋收前后(节选)
六、张宗逊:回忆警卫团参加秋收(节选
七、吴士薰:从浏阳工农部队到工农军第
三团
八、张启龙:秋收中的第三团
九、俊民:浏阳农驻铜鼓前后
十、李芳:第三团的白沙、东门之战
十一、袁玉辉:铜鼓工农群众支援秋收
十二、李国香:从石桥到东门的路上
十三、慕容楚强:在秋收的日子里
十四、张盛朝:铜鼓青年踊跃参加秋收部队
十五、:秋收与我军初创时期
(节选)
十六、潘心源:秋收之始末(节选)
十七、余洒度报告(节选)
十八、苏先俊报告
第六章秋收铜鼓历史遗存
一、秋收铜鼓纪念馆
二、萧家祠:湘赣边界秋收前敌委员会旧址
和住所
三、蓝家祠:工农军第三团营第五连驻
扎旧址
四、奎光书院:工农军第三团营营部驻
扎旧址
五、桥头大沙洲:工农军第三团出发地
旧址
六、武曲宫:湘赣边界秋收部队新兵训练处
旧址
七、天后宫:秋收部队招募员追悼大会旧址
八、排埠万寿宫:指挥三团回师旧址
九、月形湾:秋收前化险地
十、秋收红色现代模拟展示馆
参考文献
附录一湘赣边界秋收组织机构
附录二“秋收与中国道路的开辟”
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
附录三铜鼓秋收大事记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一、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洪秀的天国农民,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义和团运动都宣告失败。代中国无数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了200多个社会团体和政党组织,真正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政党却微乎其微。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的纲领,提出了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的清封建朝的目标。同盟会成立后,党人先后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如萍浏醴、广东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钦廉防城、广西镇南关、云南河口以及的广州等。虽终归失败,但扩大了影响。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文学社、会以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获得巨大。各省纷纷响应,掀起了席卷全国的风暴,史称“辛亥”。辛亥终于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任临时统。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以为首的临时仅存在了3个月,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取代。1914年7月,又在日本创立了中华党。1917年7月,举起护法旗帜,恢复,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取得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增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决心。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早期组织,10月在北京成立“小组”,在长沙积极筹早期组织,武汉、广州、济南等地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推动了全国组织的建立。1921年7月,在共产的支持下,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国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正式成立。
1922年7月,中国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的旗帜行斗争,同时提出联合全国一切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等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为贯彻二大精神,相继派、陈独秀同等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
中国是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松散的资产阶级政党,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