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忙碌者的7天美学课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给忙碌者的7天美学课》以7天时间为安排,透过单元规划,一日一个层次,从美学基本概念、美学史、美感元素、创造与模仿等循序介绍;让美学这个看似常见,实则模糊的概念,转化为一般读者可以理解、实际运用,并从中获一步思考可能的学问。

每日规划3分钟回顾,学无负担;按照时间及议题,详尽整理美学的发展与流变,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美学历史。即便只是运用零碎时间,阅读本书都能迅速掌握美学梗概:速成、、有趣,易吸收!启动你的美学元素执行程式!

目录

章 美学导论 \ 001

从日常生活的“美”到美学思考 \ 003

“美”是什么?VS “美”表现在什么东西上?

──从柏拉图的《对话录》谈起 \ 004

本书内容与各章的关系 \ 010

美学主要议览:

美/艺术/美感经验/创造(或创意)/模仿/形式 \ 013

美学人物、学派与经典 \ 015

延伸阅读 \ 018

3 分钟回顾 \ 020

美学大师语录 \ 022

章 美学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到中世纪的美学 \ 023

美学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 024

美学的历史 \ 026

古代美学: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智者/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罗提诺 \ 027

中世纪美学: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 \ 045

延伸阅读 \ 051

3 分钟回顾 \ 052

美学大师语录 \ 054

第三章 美学的发展与演变:

洛、休谟/代德国美学: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古典美学:戈特舍德、莱布尼茨、

沃尔夫、鲍姆嘉通/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 \ 058

现代美学:直觉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实用主义美学:杜威/符号学美学:

卡西勒/结构主义美学:列维-斯特劳斯/现象学美学:英伽登和杜夫海纳

/诠释学美学:伽达默尔 \ 083

后现代美学: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罗兰·巴

特/社会批判理论美学:马尔库塞、本雅明、阿多诺 \ 095

延伸阅读 \ 105

3 分钟回顾 \ 107

美学大师语录 \ 110

第四章 美感经验与形式 \ 113

谁对美感有贡献:美感态度、美感对象与美感经验 \ 114

理论:主观派、客观派、互动派 \ 115

形式:五个含义 \ 130

延伸阅读 \ 140

3 分钟回顾 \ 142

美学大师语录 \ 144

第五章 美学的创造与模仿 \ 147

创造(创意)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 149

模仿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 158

模仿说的理论及其演变 \ 162

艺术中的创造与模仿 \ 164

创造是打破之前固有的联结并建立一个崭新的联结:

意想不到的联结 \ 166

延伸阅读 \ 168

3 分钟回顾 \ 170

美学大师语录 \ 171

第六章 美学的实践与应用 \ 173

启动“美学思维”的执行程序 \ 181

结论与分享 \ 185

3 分钟回顾 \ 187

美学大师语录 \ 188

附录1 美学家、学派及理论一览表:以时间来区分 \ 189

附录2 美学家、学派及理论一览表:以议题来区分 \ 192

参考书目 \ 194


摘要与插图

“美感”是什么?

在逻辑上要为美下一个定义,的确是很难的;也是说“美”是很难“思考”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许我们说不出“美本身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分辨、感受哪些东西美、哪些东西不美;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大希庇阿斯篇》:当我们说“美女”“ 美景”“ 美事”这些“美的人、事、物”或“美的载体”之时,其实已预设了一种对“美”的标准(也是美的定义),然后我们会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某些人、事、物是否为美。也许我们无(是“哲学”)的角度去定义“美”,但这并不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的感受,因而不影响我们去欣赏美!而这种“对于美的感受”,我们可以称之为“美感”。

以赏梅为例:“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看到梅花冰清玉洁的样貌,心中会有一种“异常的快适”。这种快适和“收到汇票”之快适不同,因为它不是源自利益之快感;这种快适也和“得到满分”的快适不同,因为它不是一种成感;这种快适也和“听到下课铃”“下班”的快适不同,因为它不是一种从上课、上班的压力中被释放出来的解脱感;看到梅花的快适,是一种“美感”,而美感并不是上述的种种快感,虽然上述的种种快感和美感一样,也都是一种“快适”。

“美学”是什么?

关于美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在本章中只简单作导论的说明。如上所述,感受美和思考美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美感并不等于美学;人人都有美感,人人都能审美,但未必人人都能“思考”“研究”美,换言之,未必人人都从事美学活动。不过,一旦我们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美感现象一步去思考诸如“美是什么”“美有哪些类型”等问题,我们入了美学的领域。

简单地说,美学是思考和研究“美”和“感”的学问。不过,它并不等同于美感教育(或“美育”)。美感教育是培养美感能力或涵养的学科,而美学的目的是思考和研究“美”和“感”。这两门学科虽然不同,但也是密切相关的:美学研究是美感教育的基础,而美感教育则是美学的实践。美学注重的是对美感的研究和认知,而美感教育则着重培养美感的能力。

虽然汉语早有“美”和“学”这两个字,但却没有“美学”这个词,美学一词是对于德文“Ästhetik”的汉字翻译。汉语沿用美学这个译名,来指称那些对于“美”和“感”加以研究的学问。

“美学”这个名词及这个学科是怎么出现的呢?基本上,从西方古代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之前更早的思想家已开始讨论“美”“ 艺术”等问题,但并没有专门为讨论“美”或“感”的学科确定一个名字。

直到1735 年,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

年)写了一本名为《诗的哲学默想录》(Tacit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out Poetry )的书,美学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才出现。

在《诗的哲学默想录》里,鲍姆嘉通提出了一个重要想法,那是古典哲学只关心理和可理解的事物,几乎忽略了感和可感知的事物;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感学”的大胆设想。照他的看法,感学是“诗的哲学”,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随着鲍姆嘉通的这个想法日趋成熟,他在1750 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美学》(Aesthetica ;感学)。从美学史来说,这个年份以及这本著作的意义非比寻常,鲍姆嘉通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后

来却以“美学之父”的名望而蜚声美学史;因为他是首位为美学正名、划定了美学的边界,为这门面目不清、位置模糊的学科奠定了坚实根基的哲学家。

鲍姆嘉通所谓的美学,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这个词源于希腊文的Aἰσθητικός(Aisthetikos),意思是“感觉”“感”,它是源自希腊文的动词Aἰσθάνομαι(Aisthanomai),意为“我感觉”“我知觉”。因此,美学原来的意思是指“感学”或“研究感的学问”,德文当时写法是“Æsthetik”,后来则写作“Ästhetik”;其他欧语也是类似的拼法:法文是“Esthétique”,英文是“Aesthetics”,意大利文是“Estetica”,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则是“Estética”,俄文则是“Эстетика”( stetika)。早将此门学问译为“审美学”(森鸥外译),现在比较通用的是“美学”(中江兆民译),早期中文学界则有音译为“伊斯特惕克”者,如今多半沿用的译名“美学”;而这门学问研究的范围,以“美”和“艺术”这些问题为主,成了所知的美学内容。必须注意的是,“美”在美学中并不是的主题(虽然它是重要的主题),美学的内容括“艺术”“ 爱”和其他感相关议题。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