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以非理及其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为主题,围绕西方哲学中的非理,即西方哲学中表现出来的非理和对非理的认识,非理的本质、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及非理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等问行了分析。
人类精神其完整的意义来说,是由理和非理两部分构成的,现实和完整的人都是理和非理、灵魂和肉体、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正是这两部分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才使得人类精神得到发展。从人类精神的发展历程来看,既可以说它是一部理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非理的发展史。但是,人类精神的理和非理相统一的思想是一回事,人们对这种统一思想的认识又是一回事。
目录
绪论
一非理问题研究的提出
二非理研究中的悖论问题
章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希腊时期:探索自然的奥秘中伴随理的萌芽
二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代:作为评判一切标准的理
四现代:反理主义的理思想
章西方文化中的非理问题
一前哲学时期的非理表现:原始思维中理与非理的认知和思维的混沌统一
二教神学中的非理
第三章西方文化史中对非理的认识
一哲学时代的非理
二神学时代的非理
三启蒙主义时代的非理
四现代的非理
第四章非理的本质、特征和产生机制
一非理的本质
二非理的特征
三非理认识产生的机制
第五章非理因素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
一非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
二非理在认识中的选择定向作用
三非理在人类认识中的调控作用
四非理在认识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结语非理与人类认识图景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是理与非理的统一体。从一般情况来理解,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是理的。这里的理不应理解为狭义的理,而应理解含非理因素在内的广义理,换言之,一个完整的人是理和非理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人”都不是健全的“人”。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理和非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历史既是一部理发展史,也是一部非理发展史。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虽然理占地位,但非理也没有消失,始终是一股“潜流”,与理相伴面行。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对哲学的时代划分可以借用的一套“导师哲学家丛书”的划分标准:古希腊罗马是理萌芽的时代(丛书中没有这个时代),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是冒险的时代,17世纪是理的时代,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19世纪是思想体系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也是非理主义时代)。理主义和非理主义之所以都能称为“主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正确处理理与非理的辩证关系,而把自己“偏爱”的一方强调过头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当把某一方的地位抬得过高时,也是它开始走向衰落之时。
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强调,没有经过理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种高扬理的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鼎盛,开始走向衰落。马克思说:“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极盛之后,接着衰落了,这也没有什么可惊奇之处。”①在希腊化时期,哲学家们不再关心自然和社会,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自身上,在追求灵瑰的解脱和安宁的过程中,终导致对理的怀疑、对信仰的盲从,使哲学和合流。到了中世纪,教取得了的统治地位,其他意识形态都成了神学的婢女,丧失了独立。恩格斯明确指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和神学。”①在这种背景下,正统的经院哲学家都坚持信仰,压制和摧残理。这一类型的代表是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他虽然认为理与信仰可以达成一致,但主张信仰高于理,理应该服从信仰,以信仰为前提。他说:“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影响深远。
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和神学的桎梏,崇尚科学,崇尚理,开始为人类寻求具有的知识代哲学家在崇尚理的同时,曲解了人,从而使得无论是经验论哲学家,还是唯理论哲学家,都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论原则将其贯,经验论走向了怀疑论,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经过康德到黑格尔,理主义哲学达到了鼎盛时期,继承了理主义前辈的逻辑路数,坚持用理来建构人的世界,这样的人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理世界,这样的抽象世界是一个“单向度”的世界,与人实际生活的“多向度”的世界相去甚远。这种理主义,在黑格尔那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自我意识(其括非理因素)都是精神外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理主义忽视或贬低人类精神中的其他部分,为非理主义的出场搭建好了舞台。
以叔本华为开端的非理主义思潮开始成为西方哲学的发展主流。非理主义思潮看到传统的理主义思潮的理论缺陷,只是片面地抬高和夸大理的地位和作用,贬低或忽视非理的地位和作用,但矫枉过正,采用了与理主义不同的思维方式,强调非理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对传统理主义思潮反思的畸形结果。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是一切生物深层的核心”,主张从意志出发认识世界和自我;柏格森提出人的生命意志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