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是作年来研究冷战时期东亚地区史与中国有关的外交政策所公开发表的成果,主要内容是研究二战后期到全球冷战结束大约50年的东亚地区史的一些问题的体会,是冷战的兴起到终结带给东亚的影响。从这些历史课题的研究中了解到,当今很多发展趋势和一些障碍等,有不少实际上都是那个时代的体系、区域问题的矛盾和演变的延续或物;当今东亚体系的出现及其诸多特点,显然是非预期的,其发生与演变的部分逻辑的确早已经蕴含在二战后期直到冷战时代的争论之中。关于冷战对东亚的影响,作者与国内学界同仁共同努力一个时期之后的确已经取得了不展,但前面的路仍然很长,这些研究对其后的冷战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目录
1.从开罗到万隆:
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2.冷战与战后东亚秩序:
影响及后果
3.“联盟与战争”: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4.“出而不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未实现的设想
5.朝鲜停战谁主沉浮?
——中苏朝关系与中国对停战谈判的政策
6.中国援越抗法政策再探讨
7.论1954年中国对印度停战政策的缘起与演变
8.的:
中国援越抗美政策的缘起与形成(1960—1965)
9.中美关系与东亚冷战
10.合作— “中立”—对抗:
1944—1946年中共对美政策再探讨
11.论冷战时代美国在东亚的局部战争决策
12.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再探讨
13.中国、印度战争与尼克松的东亚政策(1969—1973)
14.“中间地带”:
1955—1965年的中国对西欧国家政策
15.从“狐狸”到朋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东欧五国”政策
16.“告别冷战”:
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含义
17.中美苏战略三角的缘起及终结
18.轮回:
中美关系与亚太秩序的演变(1978—2018)
附录一 如何定义帝国:
《20世纪关系史:从军事帝国到科技帝国》中译本序
附录二 冷战史研究丛书已出版图
摘要与插图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过程,揭示导致东亚地区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本文涉及的时间跨越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那个时代基本也是主要的背括两个:其一是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其二是冷战的兴起及其向东亚地区的大规模蔓延。这一接续出现的历程大致开始于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持续到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其间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终塑造了随后持续约二十年的东亚秩序。这个秩序的核心部分固括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中苏同盟与美日同盟(以括其他一些美国的双边与多边同盟体系)的两大体系,以及它们之间持续变动的力量对比,但是,只要从冷战时代四十余年的全过程看,都必须面对和解读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一方面,处于美苏对抗中心地带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美苏之间也没有发生战争;另一方面,东亚在地缘政治层面从来不是美苏竞争的中心地区,但在二战结束后,这里持续不断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热战括在中国持续了4年的国共大规模内战、持续3年的朝鲜战争、持续8年的法越战争、持续10年的美越战争以及荷兰与印尼之间的2场战争。可以说东亚地区的战争规模在其他地区是罕见的,两个大国几乎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尽管苏联从没有像美国那样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担当过主角。战后东亚秩序形成受到大规模军事冲突的严重影响,甚可以说冲突与战争是这个秩序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
问题恰恰在于,在二战后期,如同为欧洲规划战后秩序一样,美英苏也同时为东亚的战后秩序做出了安排,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的军事同盟体系。但是,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这两个在欧洲能阻止大规模战争的重大因素,却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有必要从东亚的地区中寻找原因,尤其是要分析在这个时期东亚国家与欧洲国家不同的与国内政治议程年来,冷战史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对政治研究的重要启示之一,是要重视大国之外的“中等强国”(Mle Powers)和其他一些特殊国家(如古巴)等对世界政程施加的有时是巨大的影响。①这些研究对重新构建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图景是有启发的,它们提醒人们更加注重并有必要重新审视东亚地区特对东亚秩序形成到底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而以往在冷战架构中的分析很可能低估了东亚地区角色在历史中的真实作用。
二战结束后,东亚重要的改变是战争期间日本统治的所谓“大东亚”秩序被摧毁了,随之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国家,它们处于……